□王石川
2018年12月,民政部、公安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通知》(民发﹝2018﹞146号),对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作出安排部署。当前,各地正按照六部门部署,积极推进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但个别地方也存在政策标准把握不够准确、组织实施不够稳妥等情况。6月21日,民政部网站发文批评这一现象,并强调,“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原则标准组织实施,防止随意扩大清理整治范围”。
毋庸赘言,现实中,“大洋怪重”的名字普遍存在。一些洋名称哗众取宠,既不伦不类,又莫名其妙,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整饬,确有必要。但是在清理过程中,个别地方有些走形走样。比如,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小溪镇的东风大桥、琯溪大桥、南山大桥,拟分别整改为东风桥、琯溪桥、南山桥,因为漳州市民政局认为,三座大桥“名称刻意夸大”。
何为大桥、何为小桥,业界或有定义,但就公众的约定俗成和普遍认知看,似乎并无经得起推敲和为世人认可的权威认定。南京长江大桥够大,但与世界第一长桥丹昆特大桥相比,就不够大。参照物不同,大桥之“大”就显得充满弹性。
相关部门认为“名称刻意夸大”,但笔者认为,有没有夸大、是不是刻意,其实都需要商榷。笔者家乡二三十年前修过一座桥,桥不大,桥面狭窄到连两辆汽车都无法会车,但乡亲们都亲切地称之为“XX大桥”。原因很简单,在这座桥落成之前,家乡从没有一座像样的桥,更不要说外表气派、功能齐全、看起来经久耐用的现代化大桥了,故而一看到新桥建成,超出了想象力,便喜滋滋地谓之大桥。如今看,这座桥很寒酸,但在乡亲们看来,它就是大桥,一座便民利民的大桥。
从这个角度看,无论桥名还是地名,哪怕一个小区或乡村的名字,都有着一定的文化沉淀,也都与当地的风土人情有关。不考虑文化心理,不注意民众感受,不把握历史背景,不进行科学评估,过于沉迷在“觉今是而昨非”的傲慢中,就难被民众赞同,等到的不是人气而是怨气,不是掌声而是嘲笑。
其实,不是不能跟桥名较真,但是不能不接地气地较真,不考虑民意地较真。有网友戏称,按照相关部门的思路,得赶紧将大连改小连、上海改上池、深圳改浅圳、合肥改合瘦……虽是戏谑之词,却让人深思,也值得相关部门反思。
古人说“名不正则言不顺”,但是为改名而改名,就是形式主义。煞有介事做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更是涉嫌“认认真真搞形式,扎扎实实走过场”,除了劳民伤财,就是沦为世人茶余饭后的消遣,有何意义?
应该承认,整饬“大洋重怪”是民众的呼声,也是职能部门的责任。但是万万不能跑偏了、走歪了,也不能有意无意地伤及无辜,一旦走样变形,就会适得其反,令人反感,备受诟病。多想想改名前论证是不是充分、有无倾听民声、有无考虑改名所耗费的成本等,少些吹毛求疵,改名才有意义。
新闻推荐
“因病制宜”为患者量身定做“三伏贴” 肺系、消化系等疾病患者可来合肥三院敷贴
每一贴药膏都对应一个穴位。合肥三院今年更新了“三伏贴”配方。三院医护人员加班加点赶制药膏。精确认...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