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三十多年前,那时一个月多少收入?我是记得的,而且很清晰。
一九八七年十月下旬,我到合肥郊区城东信用社东七储蓄所上班,接待我的是一位老者,姓韩,大家都尊称他为韩老。
韩老对大家说,这位是我们新来的小朱同志,上午听主任说,字写得不丑。那时的我,只知道脸红,一句感谢的话都不会说。好在所里人也不多,连同我就五个人,没有几天,大家就混熟了。
那时信用社一般都是楼下 (或前排)是办公室,楼上(或院子内)是家属院,快到点时,才撒拉着鞋子下楼上班。更有甚者,早上还有端着饭碗,不紧不慢地去上班。不过来储蓄所办事的人也不多,那时老百姓手上哪有那么多闲钱啊?
我们储蓄所楼上是住家,一共三户,楼下是营业间,合平方算起来不到八十。所里的柜台很高,差不多到我的胸口上面,清水漆的木质柜台,柜台上面是个铁栅栏,靠近下方有几个窗口,供办理业务时使用,靠东山墙处挂着个存贷款利率牌,上面是手工抄写的各品种和各档次存贷款利率。
每年的腊月、正月和二月是信用社的旺季。腊月里,单位要给工人发奖金,做生意的,现金回笼多,正月里,大家小户都不喜欢放太多的现金在家,加上小孩压岁钱等等,二月里,社队企业都要开工生产,资金不足要找信用社。诸如存款开门红、春放秋收冬不贷,贷款三包等等,我从韩老口中经常听到,慢慢地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我拿到上班第一个月工资四十六块钱。一九八八年,我的每月工资涨了十一块钱,拿到五十七块钱,比正式工少了一大截,但是我心满意足了。
转眼见秋。到南陵路储蓄所上班不久,晚上下班回守库室值班,经常能够碰到两位主任在办公室忙碌着。一日,钱主任对我说,小朱,这是去年信用社总结的稿子,拿去照着学,今年写总结就你啦,我和几个所、站都打过招呼,常去跑跑材料。这一任务来得很突然,让我顿感千斤重担把肩上挑,我试试吧。好在有样学样,打那以后十几年的总结等文字活,都扛住了。
你知道我是孤身一人从农村乡下到城里来,虽然舅舅给我找了份临时工的差事,好在我没有自暴自弃,更没有听天由命,靠一支笔写报道实现了转折,端稳了手上的饭碗,各类获奖的小本本也是一摞摞的,还在持续地刷新着。
一九九二年底转正时,每月工资表上的数字停留在七十七元,当时信用社正式工已拿到四百来块。
之后,一位女同事退休因为工龄问题,多次到社保部门交涉,对方要求她提供转正前的工资条,女同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方将三十多年前的档案找到,因为这几张薄薄的早已发黄的纸片“作证”,一个月至少多上千元收入,这不是一笔小数字。十分凑巧的是,工资表上也有我。因此,我的工资又涨了一大截。
白驹过隙,眨眼间我也将到了为退休计。诚如,父亲在我刚上班时对我说的那样,伢子,我们是庄稼人,为公家做事就要实心实意,千万不能偷奸躲滑啊。多为公家挣脸,做久了,公家从来都不会亏待咱老实人的啊!
合肥科技农商银行 朱群生
新闻推荐
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亿万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近年来,合肥市从养老服务用地着力倾斜、...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