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今,不仅大人对它“难以割舍”,孩子也抵挡不住它的魅力,甚至不少孩子“沉迷”其中,影响学习、生活,令家长头疼不已。对此,专家表示,手机并非洪水猛兽,主要取决于是否被主人合理使用,家长应注意以身作则,“走心”地陪伴孩子,让孩子愿意放下手机。
□ 陈红 记者 马冰璐
家有小“手机迷” 家长十分无奈
11岁的睿睿家住合肥市王卫社区,小小年纪的他是个“手机迷”,提起这事,睿睿的妈妈懊悔不已,“两年前,为了方便周末接送睿睿上辅导班,我给他买了一部手机,当时约定好,不能用手机打游戏、上网。”可不久后,她发现睿睿平日里会趁自己不备,偷偷玩手机。
“周一到周五,我把手机收在抽屉里,无意中我发现,他偷偷把手机拿出来上网、打游戏。”睿睿的妈妈当即把手机锁进了柜子里,“可他又趁着我和丈夫不注意,偷偷玩我们的手机。”
最近每到周末,睿睿就吵着去爷爷奶奶家,“后来我才知道,他是为了去爷爷奶奶家‘光明正大’地玩手机。”睿睿的妈妈说,睿睿“骗”爷爷奶奶要上网查作业,借他们手机用,“其实是为了打游戏、上网看视频。”
面对“沉迷”手机的儿子,睿睿的妈妈十分无奈,“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在社区妇联、关工委举办的“妈妈课堂”上,她发现,不少家长有着类似的困扰,“大家都束手无策。”
手机并非“洪水猛兽” 主要取决于是否被合理使用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周金妹表示,面对孩子对手机的“喜爱”和“沉迷”,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生气,“在发火之前,家长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手机‘何德何能’,如此招孩子的喜欢。”其实,和成年人一样,除了枯燥的学习生活外,孩子也需要有消遣、放松的手段,而手机正是一个可以提供各种娱乐方式的载体,能看动画片、追剧、听歌、看书、刷微博等。
家长不妨扪心自问,孩子喜欢手机的原因,同样也是手机吸引自己的原因,现实生活中,很多大人也时时刻刻都离不开手机,恨不得24小时抱着手机。甚至有一些家长因为忙于其他事不想理孩子,就把手机扔给孩子,让孩子自娱自乐,如此这般的误导和疏忽下,孩子自然会对手机产生浓厚兴趣。
“其实手机本身是一个中性的存在,既非灵丹妙药,也非洪水猛兽,主要取决于是否被主人合理使用。”周金妹建议,首先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分析一下孩子喜欢玩手机的原因,再回想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态度,是否将孩子推向了手机,然后再采取一些实际的措施来改善现状。
家长应注意以身作则“走心”地陪伴孩子
“首先,家长要注意合理引导,孩子都有逆反心理,总是一味地指责批评肯定效果不好,要好好认真地沟通,而不是动不动就没收、就发火;培养孩子的自控力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打骂就奏效的,需要绝对足够的耐心。”周金妹认为,家长引导孩子在有限范围内使用手机,看合适的内容,才能让孩子慢慢养成自我控制的习惯。
家长不妨给孩子立下使用手机的规矩,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而规矩是需要家长切实订立的,不能只是口头随便说说,要具体标准到实际可执行。“比如,周一到周五不能玩手机,周末一天玩手机不可以超过3次,每次不可以超过20分钟,吃饭时和睡觉前不允许玩手机等,‘规矩’一定要是可操作的规矩,说清楚讲明白。”
家长应注意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以玩手机为例,如果总在孩子面前一刻不停地玩手机,那么孩子看在眼里、学在手里,这种情况下,孩子变得沉迷手机,其实怨不得孩子。”周金妹表示,家长喜欢读书,听古典音乐,练字、画画、运动等,以身作则成为好榜样,在教育孩子放下手机做点有意义的事时,才更有说服力一些。”
此外,和谐的家庭氛围也很重要,“当一个孩子在氛围不好的家庭中,即使是家人在形式上有所陪伴,但孩子的心里仍然是觉得孤单,这种情况下,就更加容易将注意力放在手机和其他电子产品上。”周金妹建议,家长应“走心”地陪伴孩子,主动关心和靠近孩子,营造美满的家庭氛围,才能从根本上让孩子愿意放下手机,参与到家庭活动中。
新闻推荐
王红阳做了题为《肿瘤精准诊疗的挑战与应对》的报告。她表示,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类器官技术等,将为肿瘤精准诊疗带...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