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家务,不累!
自1961年组成小家庭,85岁的刘仲华和86岁的尚昌慧已经共同走过了58年的婚姻生活。即将迈入钻石婚的两位老人,始终言语中带笑。性格都这么开朗,生活中一定风平浪静吧?自称“80后”的刘仲华哈哈大笑:“昨天还‘掐架’(吵嘴)呢。”
千里姻缘一线牵
回忆过往,刘仲华与尚昌慧异口同声:“千里姻缘一线牵。”
1958年,刘仲华毕业于南京大学,本属于部队代管的气象专业,却在大二那年转归了地方。那时,尚昌慧作为重点培养、准备留校的三名眼科医生之一,还在安徽医学院苦读。不知怎么的,一位共同的朋友就觉得两人特别合适,给他俩做起了红娘。1958年,从南昌气象台实习回来,刘仲华在裕溪口转车来合肥,专程与尚昌慧见面,朋友说得没有错,两个年轻人彼此感觉良好,第一面便确定了恋爱关系。
然而,毕业分配却使两人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刘仲华被分在贵州农学院林学系做了一名助教,教授气象课程;而本来应该留在安医的尚昌慧,因为突然宣布的临床一律下基层的文件精神,来到了亳县县医院。
距离遥远,没有隔断刘仲华与尚昌慧的感情,1961年,亳县县医院党支部为他们举行了简单却热闹的婚礼。新婚夫妻刘仲华与尚昌慧,既是各自单位的业务骨干,又享受着甜蜜的爱情,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他们拥有着无比丰富的精神世界。
为家庭放弃专业
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渐渐露出了现实的一面。双方家庭经济条件都不好,身为长子、长女,照顾大家庭,刘仲华与尚昌慧觉得自己责无旁贷。
为了减轻负担,夫妻俩只生了一个孩子。几经思考,刘仲华决定,从贵阳调入亳县。虽然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但亳县一时之间没有合适的工作岗位安排,刘仲华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尚昌慧知道丈夫心里苦,但也无能为力,只能好言安慰,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终于,在刘仲华的主动要求下,他在亳县气象站有了一份与专业相关的工作,两年后调入阜阳气象台,成为首位气象预报员,一干就是十年。
工作需要,刘仲华又被调入明光气象站从事气象研究工作。四年里,他利用之前的雨量预报,对未来雨量做出了精准的短、中、长期预报,为春播、汛期、午收、秋收服务。过去没有人做的农田现场服务、人工降雨工作,刘仲华也积极参与其中。
工作上大展身手之际,刘仲华从已在阜阳地区医院工作的尚昌慧那里得知,上初中的儿子成绩一直在中等线上徘徊。尚昌慧医院工作忙,可孩子的学业不能耽误,思来想去,刘仲华再次决定牺牲自己,放弃专业,调入阜阳科技局工作。
“心是真疼啊!”说起那段经历,刘仲华还是忍不住捂了捂胸口。一旁的尚昌慧见状,默默起身离开,丈夫的付出她也一直记在心里。所幸,儿子成绩优异,17岁报考大学,高出全国重点录取分数线,第一志愿被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录取,刘仲华说,自己的付出也是值得的。
相互扶携身康健
儿子毕业后被分配到安医附院工作,刘仲华和尚昌慧退休后便过起了候鸟生活,平时在阜阳,天冷就来合肥,儿子的房子市政供暖,对老两口的身体好。
从来不做剧烈运动,一起散步、去菜市场买菜,就是刘仲华和尚昌慧的日常锻炼。尚昌慧患有糖尿病已经44年了,虽然不是专科医生,但自我调理得当,各项指标都很稳定。刘仲华思维清晰,没有任何老年疾病。八十五六岁仍旧腰背挺直,步履矫健,老两口特别为此自豪。喜爱说笑的刘仲华,每次去三里庵街道梅山路社区办事,都能与年轻人聊得热火朝天,没有一点代沟,“都是‘80后’,共同语言多。”
只是,以前两地分居,全靠书信联络,无架可吵,如今朝夕相伴,常常因为家庭琐事意见不合,“掐架”那是常有的事。但两人“记性都不好”,冷静一两天后,早忘记了因为什么而争吵,自然而然和好如初,“碗勺哪有不碰锅沿的呢”,这一点老两口倒是很有共识。
如果家务事也能像大自然的风雨雷电那样可以预测,岂不是可以避免很多矛盾?刘仲华哈哈大笑:“哎呀呀,这可比天气预报难多了。”
郭艳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洪欣 文/摄
新闻推荐
集团成员: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红星早教指导中心、合肥市安庆路幼儿园城市之光分园、合肥市安庆路...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