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79岁的张猷忠带着将赴海外留学的孙子,回到周谷堆社区张大郢村——曾经的祖籍地,感受这里的街房路巷,家音乡情。
春节前夕,张猷忠还参加了为社区群众义务写对联活动。活动之余,他还谈起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与著名书画家萧龙士、孔小瑜有过的交集……
工作 显艺术爱好
“我是我们这个家庭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年近八旬的张猷忠对此颇感自豪。
张猷忠的父亲是合肥市卫生材料厂的职工,母亲则在家相夫教子。8岁时,张猷忠在合肥市南门小学、合肥四中念完高小和初中后,就考上了合肥师范专科学校(现合肥师范大学前身)。
1958年,从学校毕业的张猷忠被分配到寿县县委宣传部,成为寿县政府三人领导小组成员。
在此期间,张猷忠表现出对文艺的爱好:尝试着写一些小说;以墙为画板,描绘“建设新中国”的宣传油画;涉猎水粉画和国画。
“先在宣传画上打格子,然后按比例在墙上打格子,画毛泽东画像,而且越画越像。”79岁的张猷忠回忆着19岁时所做的事情。
1963年,张猷忠响应“服务基层”的号召,先后调到合肥百货公司、合肥市商业局(2003年后更名为合肥市商务局),继续从事宣传工作。
从此,张猷忠一直在合肥市商业局负责宣传和工会工作,直至2000年退休。
机遇识国画名家
1979年左右,合肥市商业局邀请了住在合肥市的萧龙士、孔小瑜等省内外书画家,为所属新装修好的旅馆旅社进行内部装饰。张猷忠被任命为协调员,负责接待书画家们。
“大部分人都知道萧龙士先生以画墨兰著称,其实,他的书法作品也很好。那一天,萧老提出了‘陪我聊一整天,送你一幅作品’的要求……最后,他把一张‘无逸’的书法作品送给了我。”年近八旬的张猷忠有些激动,“只可惜,几次搬家,作品不知怎么的,找不到了!”
“孔小瑜先生也曾经送我一幅《水墨牡丹》,这幅画应该还在,我要回去找找。”
当时,张猷忠也就30多岁,与八九十岁等老一辈书画家们的接触,一下燃起了从小就埋在心里的艺术激情。从此,张猷忠的业余时间就花在了书法和绘画上,这一爱好,一直延续到现在。
退休 续艺术热情
“我的书法主要临摹柳公权、二王和米芾,其他一些书法,只要自己喜欢,也都临摹。”张猷忠把自己的艺术追求总结为“博采众长”。
绘画上,张猷忠以山水花鸟人物的小写意为主。
此外,他还是合肥科技摄影家协会的会员。
2010年,70岁的张猷忠突然对十字绣产生了兴趣,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绣出了一幅极具油画效果的十字绣作品《水果盆》,还绣上了提款和自己的印章,颇有些“中西合璧”的意思。
去年,张猷忠患过一次轻微的脑梗,住院十几天,休息大半年,自我感觉思维和记忆力有些变化,“反应慢了”。
他开始考虑重新安排自己的退休生活。
生活视听画补充
如今,张猷忠开始更加注重日常的生活起居,每天6点左右起床,以快走或小跑40分钟,直到身体发热。
上午主要以看报纸和老年杂志为主,看累了,就在水写纸上练字,锻炼自己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也就是找些事情干干”。
下午2点午睡醒来以后,到外面走走坐坐,回到家画些国画小品。
“我喜欢听广播里的评书和小说。”张猷忠把书画之外的爱好一一道来,“电视我只喜欢看抗日的,不管是电视连续剧还是电影。”
内心 追传统文化
张猷忠在涉足书法、国画这些中国文化文艺表现形式的同时,也十分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我们张氏家族推崇‘百忍治家,读书传家,诚信待人,与人为善’。”
令张猷忠欣慰的是,他的子女和孙子都是大学生。
2019年1月21日,张猷忠带着即将赴海外留学的孙子,借周谷堆社区举办迎新年为群众义务写对联之际,来到祖籍地,和孙子一起,感受这里的街房路巷,家音乡情。
“孙子到外面上学,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也不知道这一片地区会不会被拆迁,让孩子到这里来走一走,留下对这里的印象,以后他自会做出对比。”张猷忠这样说着,已来到了周谷堆社区的党群活动室,他饱蘸浓墨,书下了“业著千秋鉴 家藏百忍图”的对联,他孙子就在他身边,扶着对联的一角……
周发奇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陶虎 文/摄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服务淝河片区综合改造建设,切实解决用人单位“招工难”和被征地农民、富余劳动力及其他各类求职人员“就业难...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