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的一个中午,我下班路过小区门口,看见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太太正在卖自产的新鲜苹果,我立即买了五斤,可掏钱包时愣了,原来早上换衣服时忘拿钱包了,正尴尬时,老太太从筐边上拿出两个小卡片:“这位师傅,钱包忘了不要紧,扫码支付,微信、支付宝都行!”这样的场景让我感叹:现如今的支付方式的变化实在太大了。
我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农家娃,那个年代经济落后,商品稀缺,买什么东西都要凭票供应,粮票、布票、肉票、油票种种票,比我们见到的钱都多。就连买自行车都要凭票。记得14岁那年腊月,我想叫妈妈给我买块涤卡布料做件上衣,当年村上的不少少年早都穿上了涤卡外套了,我家孩子多,布票少,先老大后老二,我是老小一直排不上。妈妈为了满足我这个心愿,东家借到西家,又到几十公里外的舅舅家,终于借到了几张布票,凑了钱让我在那年春节穿上了心爱的涤卡衣服。
那个年代除了凭票购买外,还有以物换物方式的支付,大家应该听说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货郎担”吧。他们走村串户,针头线脑、糖果梳子铅笔等等,除现金支付外,还可以用废旧物品换取,像旧牙膏皮、女人的长头发、鹅毛鸡毛猪毛、废铜烂铁、米面等等,实在没钱,给碗米饭也行。乡下的支付方式真是灵活多样。那时我家人口多,菜籽油消耗量大,于是,母亲就用小麦、稻谷以及油菜籽折价支付,也是一种方便。
随着时代的变迁,支票、汇票应运而生,单位购买大宗物资、货款结算、支付差旅费等等都用支票结算,虽然方便快捷,但诈骗现象时有发生。印象最深的就是大额现金支付,尤其是跟个人之间的业务往来。记得1998年,单位派我去合肥购买紧俏物资,对方非要现金支付,我拿着单位开的现金支票去银行取了10万现金,一路上提心吊胆,但还是在支付途中不慎丢失了一沓(一万)。这样的结算方式弊病很多,却是那个时期贸易往来的普遍支付方式。
要说支付方式变化最大的就是这几年,从银行卡跨行转帐,后来的同一银行转帐免费,到现在的微信、支付宝支付,便捷的支付方式方便了生活,也促进了消费。我有两个孩子,2006年女儿考上上海一所大学时,学费及生活费每次都从邮局汇兑,而来往火车票则手拿现金彻夜排队购买。2016年儿子考上浙江一所大学,每次学费及生活费都通过银行卡打卡支付,去年,开始微信转帐支付,而网购火车票也是在手机上轻轻一按,轻松完成。
如今的人们,即使外出不带现金,只要一部绑定银行卡的手机,通过“扫一扫”就能在神州大地吃喝玩乐、畅行无阻。
汪志
新闻推荐
高端“对话”产生高质量协商成果合肥市委社情民意座谈会围绕“河长制”进行协商
合肥市委社情民意座谈会围绕“河长制”进行协商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