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汪永安)收获前秸青籽黄、植株挺立,收割机开过,秸秆立刻“粉身碎骨”。日前,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研人员选育的“脆秆水稻”,在河南信阳市平桥区进行水稻现场测产时引起当地农民的关注。现场的农民说,这下水稻秸秆还田不再是难题了。
水稻秸秆作为一种生物质资源,粉碎还田对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水稻茎秆的纤维素含量较高,柔韧性强,秸秆不易粉碎且难降解。针对这一难题,科技人员发掘水稻新的细胞壁合成基因,减少秸秆中纤维素含量、增加半纤维素含量,使秸秆由韧变脆。同时为了解决“脆而不倒”的问题,筛选到一种“后脆前不脆”的时间表达性材料,利用该基因育成了秸秆直接还田的中粳稻新品种“科辐粳7号”。该品种的脆秆特性通过了相关专家的鉴定,收获时秸秆破碎率高,有助于秸秆直接还田。 “科辐粳7号”参加了2016年安徽省品种审定试验,2016年至2017年两年安徽省区试平均亩产570公斤,比对照田块增产7.6%,全生育期156.4天,比对照田块早熟4.4天,米质为优质3等。
当地种植大户陈诗勋反映,种植该品种产量增加了,秸秆还田容易了,地也感觉“有劲”了,他今年已经扩大120多亩,明年将继续扩大种植并且通过直销优质稻米来增加收入。土壤有机质分析显示,通过1年的养分优化运筹,采取秸秆全量还田、秸秆促腐等技术措施,示范田土壤有机质含量比上一年提高3.0%至3.8%。
新闻推荐
星报讯最近,家住合肥市绿怡居社区的王大爷心情郁闷,因为自家的宠物狗把邻居家的小孙子咬伤了。合肥市疾控中心提醒,虽说夏季...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