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合肥市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原本在早上7点之后就会冷清下来的中心广场在当天上午仍然人头攒动,一片热闹的景象。
在临时搭建的一个空旷的场地内,一群穿着统一服装,头戴安全帽的工人正在聚精会神地码砖、砌墙、捆扎钢筋。他们动作麻利,技术娴熟,丝毫不为围观者的喧嚣所干扰。
这是合肥市首届“临工工匠”技能大赛的现场,参加比赛的是靠“站马路讨生活”的农民工。把临工组织起来举办一场劳动技能竞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办方合肥市包河区总工会以及常青街道办事处为此很是费了一番功夫,他们的初衷是,增强临工就业竞争力,提升劳动者的职业素养。
参与者:比赛变课堂,本事长身上
4年前,为引导站马路农民工“退路进室”,合肥市包河区常青街道在全市成立了首家公益性的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现在,已经有超3200名临工在这个集散中心进行实名注册登记,每天有1000名左右在册的农民工前来集散中心“蹲点”,其中七成以上均能当天找到工作。
尽管集散中心里每天农民工很多,但他们干一天活儿挣一天钱,让临工们参加比赛并不容易。为此,主办方从7月底就开始宣传动员,并为一等奖选手开出了3000元的“大奖”。在每天早上临工最集中的时刻,集散中心发放宣传单,定时播报大赛通知,利用电子显示屏、通知栏展出比赛信息。
最终,200余名农民工报名参加,决定在比赛中一显身手,而最后进入决赛的共有49名选手。
比赛分砌筑工、钢筋工、电焊工、电工4个工种。考虑到参赛选手并不是科班出身,赛前,集散中心还专门组织专家老师,连续半个月利用下工后的时间对参加比赛的农民工进行培训,教他们快速学会看图施工,并对比赛现场的安全文明进行了规范化要求。
来自阜阳的李桂喜参加的是钢筋工种比赛。为了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他连续一个星期抽出晚上时间研读图纸查资料。“钢筋技术是建筑行业的‘支柱\’,直接决定了建筑的品质,所以做这活必须胆大心细,急不得也拖不得。”有了赛前强化训练的铺垫,李桂喜显得胸有成竹。
操作台前,面对这些日常做惯的工作,李桂喜显得从容有余。只见他按照施工工艺有条不紊地展开钢筋、划线、切剪、弯箍、绑扎成型,对照图纸将箍筋排布、钢筋间距、钢筋绑扎位置等细节工作反复测量复核,做到极致,专注的眼神与精益求精的执着无不展现出一名匠人的职业精神。
最后,一根根沉重粗糙的钢筋在李桂喜手中渐渐“合体”,成为一根“栋梁”。搓着已经磨红的双手,他笑了笑说:“我今年40多岁了,从事钢筋工种已经有六七年了,一开始就是跟着老乡后面边看边学,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这次参加比赛,学到很多过去学不到的东西,这是把本事长在自己身上了。”
比赛现场,临工们紧张地完成比赛作品,专家评委们也不得空闲。一有选手完成比赛,大赛组织者就会把他们的作品拿到空地上展示,专家评委们一一进行点评,详细指出每个作品哪个方面表现优秀、值得肯定,哪里需要改进,哪些方面还有待加强。
看到这个情景,集散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工会主席吴国军说:“不同于传统大赛的严肃正规,这种不拘小节、寓教于赛的形式,让技能大赛赛场俨然变成了一个实践教学课堂。”
组织者:助推临工可持续就业
虽然比赛组织方希望能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赛,但并非对参赛人员没有设置“门槛”。
对于报名参赛人员,组织方规定:已在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实名登记的临工,需配合集散中心工作,接受劝导引导“入内”不经常性站马路,无打架斗殴聚众闹事记录。
对此,包河区总工会副主席陶余来表示,举办临工技能大赛的重点不在比赛本身,而是希望“以赛促学、以赛促练”,通过技能大赛选拔培养一批“临工工匠”,树立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品牌,让更多的人关注临工、重视临工。
陶余来认为,此事形成示范效应后,将极大地激发更多临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比”的热情,为集散中心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并在社会上形成更大的影响力。
在当天比赛现场,已经试运营一个多月的“临工益站”网正式上线。新上线的网上平台包括雇员系统和雇主系统两个端口,在这里,无论是用工方找临工,还是农民工找临活,都可以轻松操作。另外,平台还会根据雇主“反馈”,定期选拔一批技术过硬、职业素养较高的优秀临工在首页进行重点推荐、展示,持续建立和谐的用工关系。平台试运营一个月来,累计注册临工1000余人,注册企业100余家,提供就业机会600余次。
从退路进室到网上预约,站马路的农民工正在从“草台班子”走向“正规军”,如今的凌大塘临工集散中心除了解决找工难问题,更注重推动临工可持续就业。
4年前,合肥市成立首家公益性临工集散中心引导临工退路进室至今,临时工们发现,多了一位事事为他们操心的“娘家人”!
新闻推荐
民生银行是国内首家由民营企业发起设立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民营企业“同根同源同成长”。民生银行合肥分行开业九年...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