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童结斌
我的老家在望江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山多地少,比较贫困。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他们精心打理土地,期待好的收成。交完公粮,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满怀秋收的喜悦,农民成群结队拉着板车,到乡粮站交纳公粮。通往粮站的道路,排起了长龙般的队伍。在等待过程中,大家坐在板车上,吸着烟,有说有笑。粮站工作人员一手拿着验收工具,往麻袋里一插,吆喝一声“过”,农民可高兴了。那时,我十岁左右,下过田地,跟过卖粮的车队,见过丰收的喜悦,看到小村的些许变化。
1986年冬,走过漫长黑夜的小村庄通上了电,人们欢呼雀跃,燃放鞭炮以示庆祝。1988年春节前夕,父亲花了398元买了台14英寸黑白电视机,村民围坐一起,过瘾地看着,直至电视台说“再见”。每逢过年,父亲总要给我们些布票,叫我们到乡里扯点布做新衣,那是一年最高兴的事。此去十年,整个农村可以说是一幅生动的“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美丽画卷。
此后,随着村里年轻人陆续外出打工,村里再无往日的热闹。我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寒窗苦读,发誓要挤过那录取率低之又低的高考“独木桥”。第一年高考,落榜;第二年高考,再落榜。父亲坐在地上,满脸愁色,唉声叹气,说了我几句,我当场与父亲吵起来。父亲默然无语,起身干农活去了。这个画面至今仍镌刻在我脑海中。
父亲是位扎根农村的老教师,常常是一放学,就扎进农田里,担水、劈柴、割稻、犁田,样样都干。初次见面的人,不敢肯定他是教师。到县城走访他的那一帮老同学,都被他们寒碜一番,父亲对此总是一笑。他毕生的信念,就是希望我们兄弟四个把书念出来,走出农村,飞向更远。1983年,大哥考上北京一所名牌大学;1984年,二哥考上县城师范学校。在上世纪80年代初的农村,这样的喜事算是“惊天动地”了。
父亲执着的信念,深深地影响着我,兄长们一个个“功成”激励着我。1993年,我如愿考上大学。父亲常说,“把你们培养出来,是我毕生的信念。没有改革开放,没有你们自己的努力,你们的人生命运或许将要改写。”我们深信不疑。1998年,大学毕业一年后,我成为一名消防警官。携笔从戎,在办公室“爬格子”,埋头苦干,年年被评为先进。2006年底,到基层任职,全力推
进全民消防工程。我也
因工作成绩突出,先进
事迹被在全省展出。后
来,我进入支队班子。
又过一年,我调入省消
防总队,因工作成绩突
出,荣记个人三等功两
次。
25年前,我走出小
山村,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奋斗,在城市安家立业。25年后,我又回到农村,成为脱贫攻坚大军中的一员。
驻村后,发现如今的农村已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改革开放政策泽被农业、惠及农民。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78年的100多元,增长到2017年的9640元。一条条水泥路,代替了过去泥泞的土路,路边还安装了路灯;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广播电视、供电、公路,实现“组组通”;新农合、养老、社保等全面覆盖。许多农户盖起了楼房,有的还在附近城市买了商品房,不少家庭还拥有了小汽车。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参加新农合有国家补贴,大病医疗享受至少90%以上的报销比例。特别是国家免除了历史悠久的农业税,并给予种粮补贴,让农民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生活更有保障了。他们感慨:“种田不缴税,上学不交费,看病能报销,农民得实惠。”
40年,时间虽短,却如古人诗歌所说,“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农村变化大,新境胜天堂。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农村的变化会越来越大,农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2017年,各驻肥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着力扩大融资规模,大力推进产品创新,不断优化金融服务,为全市经济保持平稳...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