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宇桥先生虽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是在一念之间与其相见;必然是彼此初心相通,多有共识。也是在那次初见时,宇桥谈他读过我写的《合肥赋》,并给予褒奖。交谈中,深感宇桥对文学的爱好,其造诣远远超过我的想像。那次我并不知道,在他投身国有企业建设将近40年的岁月中,几乎每天都在写日记,记下了他所经历的人和事,这为他后来写作长篇叙事散文《紫云英》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素材。
整个写作过程中,没有“笔杆子”为他捉刀、替他“点睛”,每个字都是他用笔用心一字字、一页页写出来的。用废寝忘食也好,用殚思竭虑也好,所有的形容都不过分。因为采访的关系,我有幸目睹了宇桥在A4纸上写下的那一本本的手稿,字体粗犷奔放,不拘形迹,如江河直下,一气呵成。
《紫云英》从文体上看,它不是纯粹的作家笔下的散文,很少在文字技巧上下功夫,而是讲述自己与所在企业改革开放的变迁史,有很强的记录性、史实感。从企业破产到拯救、从改制到重生,从企业到国家、从家庭到社会,宇桥从中每走过一步,都是一次挑战,都是一次破茧,都是一次歌唱。他都能很好地奉献储备、获得感悟、赢得赞誉。他是在现实和想想、个人与时代、坚守与远望中跳舞,从而演绎出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展现了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正因为这样,才没有削弱散文叙事的功能,相反却强化了真实的力量。文本走的是忠于史实的路径,摒弃虚构,做到事事有依据,人人是原型,句句有出处。这种《史记》式的写作范式,更能直接表达作者的主观情绪、思维模式,从客观形象抵达到抽象的深度,这是需要有笔力的。说白了,就是文学的审美修养。
全书46篇独立成章的故事,一环紧扣一环,既错落有致,又前后呼应。不知不觉中,读者在《紫云英》预设的语境中,也跟着作者一起时而忧思,时而热烈,时而疑惑,时而击节……在每个字里行间,宇桥不想隐瞒什么,藏掖什么,而是袒陈胸臆,直言大义,触目可见思想指向的锋芒。真实细致的场景下的时空,激荡着历史和现实的深厚气息,为我们提供了观照历史的清晰维度,从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
宇桥不是专业作家,所以也没人强调要他去写,写什么?怎样写?但他心里明白,写作不是功利,只是自觉,并是责任,故能清醒为之,用心为之。自古至今,真正意义上的散文,不是为文而文,而是为道而文,为史而写,才有高格,这是一部散文发展史所证明的。自老子《道德经》为开山,继承于孔孟,发展于司马,壮大于唐宋,出彩于现代,凡大家宗师手笔,无不奉为圭臬。不是以作家自许的宇桥,却深得其中三昩,所以读《紫云英》,便有铁马金戈的雄壮,荡气回肠的力度。言真极贵,极贵还真。
新闻推荐
从政务区往来肥西时间将大大缩短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