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范克龙 马成涛
想要开车时,打开手机一键叫车,汽车自动开到车主的身边;用完车通过手机一键停车,汽车会自动泊车入库。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进步,这种在科幻电影中才有的场景有望成为现实。
无人驾驶技术成熟吗?
——比有人驾驶反应更快,感知环境和决策控制的有效性和稳定性有待提高
7月11日,在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的一块试验场地内,一辆无人驾驶观光车正在进行行驶实验,行驶、避障、转弯、泊车……一气呵成,控制自如,俨然成了一个“老司机”。
“这款无人驾驶观光车车速在每小时30公里以下,配备了传感器、摄像头、操作控制系统等,反应时间在50毫秒以内,能迅速避障,比人的反应还快。”合肥中科自动控制系统有限公司负责人黄学艺介绍,目前无人驾驶技术日趋成熟,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基本满足高速公路、城市公路、乡村公路等场景的驾驶要求。
“目前无人驾驶汽车还不能正常上路。为了尽快实现商业化应用,我们研发了基于固定路径行驶的低速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技术。目前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可以满足在景区、园区等固定场景的驾驶要求。今年年内即可实现量产,计划生产200台。 ”黄学艺说。
前不久,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牵头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成项目 “视听觉认知机理的无人驾驶车辆关键技术集成与综合验证平台”顺利通过结题验收,并被评为优秀。这也为无人驾驶技术进一步产业推广奠定了基础。当前,中科院无人车的三大技术难题已经解决,即环境感知能力、决策规划能力和运动控制能力。目前,中科院无人驾驶汽车实测中最高行驶速度可达120公里/时,横向控制误差小于30厘米。
在通过结题验收之前,中科院无人车已在合肥、广州、西安、包头等多个城市进行实验和测试,完成了累计40000公里以上自主行驶。其中,今年3月至5月,由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车辆技术研究中心研制的“智能先锋”无人驾驶车辆,在第三方监控下顺利完成为期一个月的开放道路无人驾驶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被测无人车在这种全天候开放式环境中,具有很好的自主能力。测试过程中,被测无人车通过各类路口1669次,按照红绿灯遵守交通规则安全通过路口1667次,成功率99.9%;累计人工干预里程1.84公里,人工干预里程占比0.15%。
“当前无人车的有效感知范围约几十米,但是一辆优秀的无人车有效感知范围应该达到150米到200米,所以提升无人车感知环境的有效性、稳定性和决策控制的平稳性、连续性,是未来算法提高的重点。”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研究院智能车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道。
“上路”还有哪些障碍?
——技术创新遭遇交通法律法规空白,创新应用亟待产业化破局
无人驾驶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仍然面临很多制约。现行的道路交通法规主要针对驾驶人设置,给无人驾驶汽车上路带来种种限制。无人驾驶改变了 “驾驶伦理”,对交通法律法规提出了新的要求。受制于法律法规,当前无人驾驶只能在特定场景下行驶,比如在封闭的景区、园区行驶。
在无人驾驶试验阶段,需要在复杂环境下的长时间行驶以便进行数据积累,首先需要真实场景的试验场地或可用于测试的开放路面。 “前几年,因为没有专门的试验场地,我们的无人驾驶试验进行地比较艰难。幸运的是,今年在合肥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开辟了专门的试验场地,为下一阶段研发铺平了道路。 ”黄学艺说。
产业化应用,是制约无人驾驶车走出实验室的最后一道障碍。 “前几年,我们埋头搞科研,研发出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然而产品做出来了却没人用。”黄学艺告诉记者,产业化应用不足成为无人驾驶发展路上的拦路虎。他的公司与整车企业的合作一直停留在技术合作阶段,产业化应用却难以突破。目前合资车企已经开始装备辅助驾驶系统,但是自主品牌车企还很少装备该系统。即便装备辅助驾驶系统,车企也更愿意选择进口产品。
“虽然我们研发的辅助驾驶技术并不比进口技术差,价格也远低于进口产品,但是整车企业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不愿意采用我们的产品。 ”黄学艺希望政府能够加强政策引导,鼓励整车企业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转型,加速无人驾驶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无人驾驶初期实验测试很“烧钱”,研发投入很大。目前无人驾驶市场还处于培育阶段,缺乏产业引导资金支持。企业处于产品从测试到量产的关键阶段,迫切需要资本的推动。 “去年参加了创业大赛以后,受到了很多 ‘风投\’机构的关注,但是接触了之后都不了了之。究其原因在于很多投资机构认为,我们还处在产业化初期,没投产、无订单。 ”在黄学艺看来,风险投资机构更青睐产业成熟的项目。
何时进入寻常百姓家?
——车企、互联网企业纷纷入局,2025年前后真正意义的无人驾驶有望上路
道路拐弯时,方向盘能够自动转动,调整方向;遇到红灯时,能够自动停车等待;遇到障碍物时,能够自动绕行……去年12月2日,由安凯研发制造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在深圳福田保税区的开放道路上投入运行,成为中国首款在公共道路运行的无人驾驶公交车。
无人驾驶是未来汽车发展的方向,车企、互联网企业纷纷布局“无人驾驶”。目前,奇瑞正在研发第三代智能汽车,主要实现手机召唤、自主泊车、主动变道、主动避障、红绿灯通行、自主巡航等功能,预计2020年推出。近日,百度与金龙客车合作打造的自动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这款车将发往多地开展商业化运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认为,相对于传统汽车,自动驾驶汽车将以全新的逻辑进化,人工智能技术也将加速应用到百姓生活。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无人驾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业界将汽车自动化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传统驾驶汽车阶段,第二阶段是驾驶员辅助驾驶,第三阶段是半自动驾驶,第四阶段是高度自动驾驶,第五阶段才是真正的完全自动驾驶即无人驾驶。安凯汽车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深圳上路的安凯公交车处于第三阶段,即有条件的自动驾驶,公交车上仍配有司机,必要时会对公交车进行辅助操作。业内人士坦言,目前所谓的“智能驾驶”还只能实现紧急制动、车道辅助、自动泊车等功能,离真正意义上的无人驾驶还有很长距离。
无人驾驶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正成为新的投资蓝海。有研究机构预计,2020年我国智能汽车市场规模接近600亿元。2015年全球智能汽车市场份额为11%,预计到2030年智能汽车将达767万台,占汽车消费市场的60%左右。人工智能技术使无人驾驶成为可能,在2025年前后,真正意义的完全无人驾驶汽车有望正式上路。预计到2035年,75%的上路汽车均将实现无人驾驶化。
“无人驾驶技术牵涉到复杂的算法和系统集成。随着5G、物联网的发展,无人驾驶的发展瓶颈有望得到解决。 ”黄学艺认为,随着技术成熟、交通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无人驾驶一定会向我们驶来。
新闻推荐
合肥海关通关流程去繁就简上半年进口通关时间比同期全国平均时间快3.27小时
上半年进口通关时间比同期全国平均时间快3.27小时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