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深远的吆喝“一毛嘞,吃热的” ○黄家源和侄子 ○黄家源老伴展示特别的帽子 ○黄家源传统风味小吃荣获一等奖
改革开放之初的80年代,40多岁的黄家源骑着三轮车、头戴三角帽,开始了成为“蚕豆大王”、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第一批“万元户”的传奇之旅。时至今日,城隍庙一带他卖蚕豆特有的吆喝声“一毛嘞,吃热的”已然成了老合肥人独特的记忆。黄家源当年为啥卖蚕豆?这背后又有哪些传奇故事呢?且听黄家源的女儿黄莉一一道来。
二元四角钱淘得“第一桶金”
父亲出生于1931年。爷爷家原是个大家族,解放初期和几个人联合组建了一家手工制鞋作坊,在上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后和上海内迁合肥的企业组建成新的制鞋厂。父亲一开始一直在鞋厂上班,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不安分”的父亲从厂里出来在家附近的安庆路粮站旁边摆了鞋摊补鞋。
补鞋的活并不是特别忙,闲不住的父亲就想着能不能找点“兼职”的活干干。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了卖蚕豆。因为父亲少年时代曾和家人在上海生活过,吃过上海的五香蚕豆,觉得味道非常好。于是,他就让母亲去粮站买了二十斤蚕豆,当时每斤的价格是一角二分。回来后根据自己的记忆加些作料放在锅里煮了后,第二天就边修鞋边叫卖蚕豆。不想引来不少人来买,特别是当时安庆路有所淮一小,学生放学一下子就卖完了。这也成了父亲的“第一桶金”,而成本总共才二元四角钱。
初尝甜头的父亲第二天又让母亲去买蚕豆回来加工,并且一发而不可收。只不过那时刚刚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接受做生意这一理念,因此父亲一开始还常常以修鞋为“掩护”,偷偷摸摸地卖蚕豆。只是到后来买的人越来越多,常常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敢打敢拼的父亲才彻底放弃了修鞋的工作,一心一意地卖起了蚕豆,并且立志要将自己的买卖做大做强。
让人记忆的那声吆喝
随着时间的推移,父亲的蚕豆卖得越来越好,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合肥城隍庙建成后,父亲“移师”城隍庙,有了专门的门面,生意更是越来越红火。
在我的记忆中,那时家里堆满了蚕豆,几间屋子全是,我们几个姐妹都得睡在蚕豆上。其实,制作蚕豆是很辛苦的,自买来就需要用水泡着,夏天一天,冬天甚至需要三四天,父亲凌晨三点钟开始就要掌控火候煮蚕豆、放调料,连续煮上五六个小时,我们则每天帮忙粘糊盛蚕豆的纸袋子。而最辛苦的则是母亲,每天帮父亲不说,还要提前一天就开始筛、拣、泡蚕豆,因此还落下了隐疾。
当然,如此辛苦的工作劳动,还是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后来蚕豆一天能卖掉上百斤,我记得最多的一天卖了一千多块钱,父亲累得手臂都肿了,抬不起来。而我们真的是应了当下的一句话,“数钱数到手抽筋”,因为那时还没有大额钞票,大多数都是一毛两毛零散的零钱,晚上回来必须一张一张整理好。
上世纪80年代有部热播电视剧叫《济公》,父亲很喜欢看,特别喜欢济公戴的那个帽子,于是他自己设计,请裁缝做了一个白色的和济公差不多的三角帽。而正是这顶特别的帽子以及父亲那一声为了招揽顾客而喊出的独特的“一毛嘞,吃热的”吆喝声,成为了父亲合肥“蚕豆大王”的标志。而我们家也成了合肥最早的“万元户”。只不过一开始父亲担心别人说闲话,平时吃鱼吃肉改善点伙食都是在家“偷偷的”,我们五姐妹吃穿和其他家庭并没有什么区别。
父亲不是一成不变的人,而且很有生意头脑,在卖蚕豆后,他又开始在城隍庙做炸干子、炸串子、八宝粥甚至开始做快餐,这些小吃都开启了合肥的先河,成为众多小吃在合肥的先驱者,因此在1987年10月举办的首届合肥市传统风味小吃展销会上,还获得了传统风味小吃展销一等奖。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价变得越来越高,父亲卖的蚕豆也由一毛钱改成了一块钱,三轮车也变成了小货车,但是生意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
影响深远的“蚕豆大王”
在我们及一些了解父亲的人眼里,父亲不仅有勤劳节俭的精神,更多的是他诚信善良的品质。比如说,煮蚕豆的油,父亲都亲自去油厂买;而父亲在做生意时多给蚕豆是经常的事情。
因此,父亲生意红火,个人的人格魅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有时父亲接受电视台采访或者有事离开一小会,我和母亲代替他去卖,结果竟然卖不出去,顾客已经到了“认人不认东西”的地步。芜湖的一个姓孙的小伙通过报纸联系到了父亲,做了父亲的学徒,之后一直没有分开单独去做,现在看来应该是父亲魅力使然吧。
因为父亲的蚕豆有风味、用料好,带孩子去城隍庙逛的家长都舍得花上一角钱给孩子买上一份。这样父亲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不仅合肥市民排长队买父亲的蚕豆,不少外地人也慕名来买,甚至还有外国人。有位外国人尝了父亲的蚕豆,大加赞赏,并且提出想找我父亲合作,把父亲做的蚕豆卖到国外去。
父亲知名度高了之后,我们五姐妹都跟着“沾光”,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出门回头率极高,都说是“万元户”的女儿。接踵而来的便是广告和请求赞助。那时父亲真代理了淮南生产的一个品牌的味精,我们时常能在电视上看到父亲也是一件很自豪的事。而对于慕名而来的一些请求赞助的公益事业和活动,父亲总是有求必应,总想着多回报社会。
虽然是半路起家,但父亲对蚕豆一直有着一种挚爱,虽然中间做过一些别的小吃,但一直没有放下他的蚕豆。即使在去世的前两年,眼睛都看不清了,还患上了糖尿病、肾衰竭,但父亲都一直坚持了下来。直到2003年离开我们。
要让最早创业者走出历史
父亲除了是“蚕豆大王”外,还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学过京剧、二胡和黄梅戏,还曾经受邀参加过安徽电视台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只是随着2003年父亲去世后,他那带有特色的蚕豆和富有特点的“一毛嘞,吃热的”吆喝声渐渐成为人们对这个城市的一种记忆。我以前曾经营一家私房菜,每桌都赠送一盘我从父亲那学做的蚕豆,反响特别好,不少人都说这是熟悉的味道,是在回味一种经典。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走向市场经济的“吃螃蟹者”,父亲对合肥这座城市经济的发展无疑是有一定影响的。也正因为如此,现在的城隍庙街区,市民和游客朋友可以欣赏到一批崭新的城市文化雕塑,其中就有父亲“蚕豆大王”的雕塑。我们还有一个想法,把父亲的故事写出来,让合肥改革开放后最早的一批创业者走出历史,进入到人们的视线里……
□黄莉/口述 彭峰 赵寿珍 程堂义/文
新闻推荐
本报讯乘客杨女士听说背包找到了,前往合肥公交集团第五巴士公司瑶海停保场站房领取,执意要留下200元表示感激之情,当班站长...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