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饮冰◎年龄:34岁◎职业:公务员◎现居地:北京◎高考时间:2002年7月7~9日
2002年的高考,就如那年的世界杯一样,显得久远而模糊了。
记得那是中国足球队唯一一次打入世界杯,主教练是外国人米卢,虽然小组赛中国队三战三负一球未进,但到底是亲自到世界杯赛场上历练了一回。作为一个高中生球迷,内心还是挺激动的,我一直到高三,在学习之余,都经常踢球,踢左前锋,除了爱好,这也是给学习减压的一种方式吧。
世界杯开战时,离高考仅有月余,老师怕影响考试,不让看电视了。考前也有同学偷偷溜出校园去看球赛,我没去,但其实很想看,只能坐在教室瞎翻书……
我们的高中,是省重点,学风相对还算自由。每天晚自习只到九点半,周末并不强制自习,大家可以自己安排学习,还可以在教室看电视。每个教室都有电视,男生通常看足球赛,而女生则喜欢综艺娱乐节目。
学生生活简单得像一锅白开水,看似热烈忙碌,实际单调成一条直线。于我而言,除了学习就是踢球。也有一些趣事,比如我一度是校学生会生活部长,曾经有段时间每逢周末晚上,学校就会安排学生会的干部,拿着手电筒在校园里四处转,抓早恋的学生。偶尔会碰到,用电筒一照,恋人们就迅速散开了。现在想起这些事感觉比较滑稽,青春期的学子,懵懂的感情单纯而美好,何需驱赶呢?
高考前后我也曾暗恋过一个同学,不过那不是我高中生活的重点,也并未影响到学习。高考结束后终于鼓起勇气表白了,后来大家继续读书,去了不同的城市,也就随风而散了。
高中同学间的话题大多是谈学习情况,还有对未来大学生活的憧憬。当时特别想当科学家,虽然不明白到底要研究些什么,只觉得到了大学,就离科学家的梦想近了。后来才知道,我对科学既无兴趣,也没天分,只是小时候老师讲得多了,就觉得科学家特别令人仰慕。
和现在不同,那时的高考开考时间在七月,正是盛夏最热的时候。“民间”流传说,三模的成绩和高考成绩往往成反比,三模考得好,高考往往不好,所以最后一次模拟考试,我只是随便考考就交卷了,哈哈。
考试前一天,大家都不学习了,几个人相约去了物理老师家闲聊,权当减压。物理老师是一个快退休的老人家,傲气且潇洒,高中的任何物理问题在他看来都是两个字——简单。当时我居然是物理科代表,但高考物理成绩却最差,看来早早注定当不了科学家。
7日,8日,9日,共三天,和平常几乎没有太大区别,大家安静地走进考场,就是平常学习的教室。五门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和日常做的习题差异并不太大。每科考前,我都会带上一罐红牛喝掉,或许这是一种心理暗示,说明内心其实是挺紧张的,教室里的大风扇似乎也转得急了些。十年寒窗,到这里,进入最重要的转折点,大家都是以战斗的态度去对待高考,其实真正上了“战场”,担忧恐惧瞬间都没了影,眼前只有一道道题罢了。
最后一天,结考的铃声一响。高三的学生们马上投入一种“仪式”,大家开始狂吼、扔书、撕书。教学楼上下,飘飘洒洒如七月飞雪,这也算是青春的一种宣泄吧……
考试后,紧跟着就是估分,填志愿。和现在可以获知分数后再填志愿不同,当时对分数只能是粗略估算,对大学及专业也几乎是一无所知。我还是想当科学家的,起初打算报北大,有个同学估分跟我差不多,我们商量了一下,让他报北大,我改中国科技大学,报了管理学院。我是这么想的,科大的科学很厉害,科学都归这个学院管,肯定更厉害……
等到了合肥,入了大学门才知道,并非上了科大的都会成为科学家。所以高中阶段,像我一样的很多学生,对未来并没有什么清晰的认知和规划,等到了大学还要来一次自我启蒙,才能真正醒悟到人生的方向。
在大学,我学的是金融。大一的时候,一度很迷茫,所以就到图书馆看书,想解决自己的困惑,后来看到鲁迅先生和梁启超的书,一下就被迷住了。那时候,心中最后悔的事情就是,中学阶段没有多看些课外书!
于是,开始疯狂读书。从科大毕业后,最终我又报考了北京大学的研究生,这回志愿填报准确,只有一个,北大中文系。
新闻推荐
合肥市临泉路第二小学破解“三点半”难题纪实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