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行知学校 1次区内课堂评比能拿回近一半的一等奖,4年内连续有四个名师工作室揭牌成立,仅2017年教师在各级各类大赛中摘奖279个,“行知书院”原创博文累计达到2000多篇……近年来,合肥市行知学校教师“优秀”的速度惊人,强校必先强师,强校必有强师。面对每年不低于50人的新进教师队伍,行知学校有着超强的“融合力”:扎实师徒结对、打磨课堂模式、注重校本培训、搭建学习共同体。 2018年9月,新建合肥市行知学校站塘校区正式招生,行知学校将正式开启一校五区的办学模式;行知学校学苑校区开设寄宿班。至此,行知学校的老师们将面临新的变化和新的环境,相信,本着脚踏实地做教育的精神,这里的老师还将不断突破自我,推动着东部优质教育奋力前行。 甘当学生 师徒结对促成长 “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近年来学校每年新增的教师达到了50人以上,今年新进教师更是达到了90人,已经占到了整个瑶海区新进教师的近1/6。”行知学校办公室主任汪瑞生说,新进教师进入学校会有环境上和教育教学方式上的不适应,如何把学校的新老教师拧成一股绳?让他们快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行知学校教师,学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举措。 每年,学校都会组织一次新进教师展示课,每一个新进教师都要进行展示,要求备课组组内教师参与听评课。通过此项活动,一方面了解新进教师的一些基本情况,另一方面,通过组内磨课,也能让新来老师尽快融入到学校集体中。展示课结束后,学校会针对各自情况进行青蓝工程活动。在一年的时间里,对新进教师进行重点帮扶和观察,师徒之间会有很多次的相互听课。一年之后再上一次展示课,学校会根据老师的各方面表现对其进行综合考评,如果还是不达标的话,继续纳入结对学习中,直至达到考评标准。 有仪式、有量化的标准,有评定、有奖励,因为扎实开展,这项工作对新进教师的帮助真实可见。此外,行知学校的老师还要随时接受学校和学生的监督。该校制定了详细的教学常规检查细则,专门对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考试等定时检查,面向全体教师及时反馈结果,并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学校还会组织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广泛听取学生对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及时了解教师教学、班级管理、课堂纪律等情况,使教学行为更规范。 为了让年轻教师在专业上得到成长,结合校情学情,学校科研处每年还会围绕1至2个主题,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计划和月(周)研修活动安排。每个学科都会有自己专题式的“主题”教研活动,这些教研开始之初,学校会制定详细的教研计划,定时间、定人员、定地点,为确保活动的质量,并安排专人进行考勤公示。扎实有效的活动促进了新进教师和年轻教师的快速成长。 肯当老师 幸福课堂共分享 一对一的影响毕竟有限,为了利用好学校的优秀教师资源,打造出高效课堂,促进教师队伍的全面提升。从2016年3月,合肥行知学校启动“课堂教学模式”研发工作。学校召开了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专题会,各组根据学科、学生年龄段、组内教师群体等特点,分别研发了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两个多月的研发、三次集中汇报交流,14个学科教研组依次完成了“课堂教学模式”前期工作。 2016年12月,每组各推出一节“课堂教学模式”示范课,授课展示活动在恒通、漕冲、东七三个校区同时进行。此次展示课安排了校内评审进行评选。2017年4月24日,学校为学科模式展评活动中获得一、二等奖的优秀教师颁奖。2017年9月,科研处组织各教研组编纂《构建幸福课堂,奠基幸福生活——走进行知幸福课堂教学模式》书籍。 在这本集结着行知学校老师心血的书籍中,详细记录了一整套的行知幸福课堂教学模式,“4+2主题式”“行知行”“WPS”“四核双动”“勾股模式”“PSP”……这些生动而有创造力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源于每个教研组老师的实际教学,也将助力他们的实际教学。 学科模式的研发,为广大年轻教师提供了一套快速把握课堂教学的范本,为他们的教学带来很大的方便。同时,在整个模式的研发过程中,广大学科教师的集思广益,精诚合作,既对学科教学建立了重新的认识,也锻炼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重视培育 校本培训采蜜忙 1月28日,行知学校的行知剧院里人满为患,这是2018年,行知学校假期校本培训第一场,学校几乎所有老师都到了现场,得知培训是文学博士、作家、学者鲍鹏山主讲后,周边的兄弟学校的老师也踏雪而来。鲍鹏山的讲座主要围绕“文化经典和人文教育”这一主题展开。 这并不是一个特例,近年来,行知学校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学科名师到校讲学,为教师做校本培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包括陶继新、高万祥、陈琴、苏学恕、姚文俊、谢云、陈大伟、熊华堂、杨瑞清、肖培东等几十位名家都曾先后来到学校。每一次邀请专家过来,学校都会要求老师们做好功课,提前研读专家的相关著作、了解他们提出的观点,这样在听讲座的过程中,老师们才会有更深切的感悟和思考。 借助校本培训,与大师们对话,开阔了教师的视野。整合校内资源,拓展培训形式,增强了教师队伍的交流与学习。从2014年到2017年,有4个瑶海区名师工作室在行知学校揭牌,名师工作室定期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名师的引领和辐射作用得以发挥。 组织网络学习、开设集中培训、举办教师论坛、打造行知讲坛,近年来,行知学校通过目标管理、榜样激励、专业阅读、专题研修等路径,加速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据悉,仅2017年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外出培训近200人次,其中包括学科知识培训、课程开发类培训、学校管理类培训、教育理念类培训等。 自我加码 共同阅读有回响 2008年,在校长袁方正的带领下,“读书共同体”成立,共同体网罗了行知学校里爱读书、爱分享的教师们。“要读书就要认认真真地读。”秉着“干真格”的精神,“读书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在读完一本书后,都要交读书心得,为了让老师们真读真看,共同体还会组织老师在网上对读书心得进行重复率检查,读书心得写得好的人可以在全校做读书分享,“读书共同体”博客也应运而生。 如今,“读书共同体”已经更名为“行知书院”,每个月研读一本教育类的经典书籍,并坚持周六上午到校集体交流,撰写读书随笔并上传到“行知书院”的博客上。每一次的集体交流都会搞到很晚,为了聊好一本书、聊透一本书,老师们经常会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读书、谈书、用书\’,几年下来,行知书院研读了60多本教育类书籍。我们的原创博客文章也达到了2000多篇。”从不会写作的理科教师,也一直坚持每周更新博文。在瑶海区每年的教学博客评比中,行知学校老师的博客许多都获得了一等奖。 不仅仅是“行知书院”,行知学校的读书活动还涉及到全校老师。如,学校推行教师共读制度,每月齐读一本书,校长率先阅读。每年寒暑假,学校科研处还会为所有老师精心挑选一本教育类的书籍,开学后会组织评奖。举办“校园读书节”,刊印读书心得集等,活动的开展,为爱读书、想进步的教师搭建了平台。 做了就要坚持,坚持就会不断优化。“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员的天职是变化,所谓自化化人,合肥市行知学校的老师们从想变、思变到发生巨变,这是一个合力的过程,也是学校脚踏实地办好教育的一个印证。 汪瑞生 汪红霞 新闻推荐 多措并举,构建多元社团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