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 在城市化加快发展、城市基础设施故障率频发的背景下,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提高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是城市公共安全技术领域的重要任务。在合肥,有一个人带领着一个团队正在从事这项工作。他就是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研究员许令顺。 合肥在全国率先实践城市生命线工程 许令顺主要从事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相关技术的研发工作。“2015年8月,我们团队开展了合肥市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系统项目一期的建设工作。2016年12月,项目顺利验收。目前,系统运行良好,成功预测了5起燃气泄漏事故和2起供水漏水事故。”许令顺向记者介绍,去年3月,项目二期全面开展,建设范围覆盖了合肥市主要的燃气管网、供水管网、排水管网和热力管网。技术成果已经在省内的合肥、淮北和马鞍山以及省外的乌鲁木齐、福州和佛山等城市安全管理中得到应用。 据介绍,合肥市在全国率先实践51座桥梁、822公里燃气、739公里供水、254公里排水、201公里热力等检测管廊,检测里程超过2200公里。 城市生命线风险“一张图”为把控整体风险提供依据 许令顺带领的技术团队,从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热力和地下综合管廊的运行现状和危害为出发点,其建立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可以帮助合肥评估综合运行风险,画出城市生命线风险“一张图”,为把控整体风险提供依据。 在监测中心,记者可以从演示屏幕上看到布控点的实时监控画面。“我们这里和公安、交警、供水、燃气等单位实现了互联互通。遇到紧急状况时,这些合作单位就可以第一时间获取预警信息,及时派遣工作人员前往一线采取补救措施,尽可能避免事故的发生。”许令顺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系列模型算法和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每天采集数据多达50亿条。利用大数据平台进行集成,不仅可以实现应用软件系统快速、可靠运行,而且可以用三维可视化直观展示。”许令顺说,通过监测数据的变化,有效实现了对燃气、供水、路面塌陷等风险预警和危害范围预测的功能。 科技创新提升城市管理做科研很有成就感 以监测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状态、异常状况和风险隐患为目标,许令顺和他的团队突破了监测设备运行环境复杂、供电困难、信号传输不稳定的技术难题,为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管理提供了新的技术,创新了城市管理模式。这项技术成果获得了安徽省经信委的首台套重大装备认证和清华大学年度十大创新产业荣誉。 “发现一个新现象,再通过反复的实验来解决疑惑,本身这个过程就很满足。”面对科研成果,许令顺说他很感谢团队成员的坚持以及合肥创新、创业大环境的支持。在他的心里,做科研并不无聊。通过技术研究来解决城市发展的实际问题,这让许令顺具有成就感,也激励他今后做更加深入和持续的研究。 见习记者 刘畅 新闻推荐 为了规范三孝口辖区保健品经营销售行业秩序,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让消费者能够放心用上安全放心的保健食品。5月30日,三孝口...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