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像、木乃伊、人形棺、圣甲虫、亡灵书……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安徽省博物院举办的“不朽之旅——古埃及人的生命轮回”展览开幕,从意大利远道而来的100件(套)古埃及珍贵文物,带领合肥市民“穿越”时空,领略古代古埃及灿烂文明。据了解,这是合肥市第一次举办古埃及文物展,本次展览将持续至9月4日。 木乃伊是古埃及人下葬的“标配” 提起古埃及,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木乃伊?此次展览中,几尊木乃伊也首次“来到”合肥,与观展市民“面对面”。 “你看,这就是木乃伊,逝者是一名女性,年龄约在28~30岁之间,可能是分娩死亡的,之后被制作成木乃伊。”安徽省博物院志愿讲解员指着展馆正中央的一尊木乃伊介绍道。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看到,这尊木乃伊的“个头”不高,全身用亚麻布包裹,头部和上半身看着要略大一些。 展馆另一端,放着几个人头形状的罐子,讲解员介绍,它们和木乃伊人身合起来,才是完整的“木乃伊”。“这几个罐子叫卡诺卜罐,是用来装木乃伊的内脏的。最早的时候,它们的图案是人形和动物,人形罐里装肝,狒狒形状装肺,豺狼形状装胃,鹰形的装肠子。只有心脏经过处理之后还放回逝者的体内。” 据了解,死后制作木乃伊是当时古埃及人的“标配”,法老、达官贵族死后往往会花费巨资,聘请专人制作木乃伊,要经过清洁消毒、脱水、化妆整形、包裹等反复的程序,耗时约70天,所用的亚麻布有的要长达30多米。而普通百姓的木乃伊制作则较为简单。 人形棺、“亡灵书”也“现身”展览 人形木棺也是古埃及文化的代表,此次也“现身”展览。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注意到,馆内一连摆放的三个人形棺各有不同,有的高有的矮,有的表面精描细绘也有表面装饰简单的,这是为啥?讲解员“揭秘”,年代不同,人形棺的外观差别挺大。 “起初的人形棺,只在外表刻画象征文字,比如献祭祈祷文、逝者的名字头衔等。”讲解员介绍,新王国时代出现了羽毛装饰的人形利塞棺,而到了后王国时代,人形棺的装饰更加精美。“人形棺的面容雕刻很有讲究,一方面要求像逝者本人,另一方面则要像古埃及的一个神灵,古埃及人相信越像神灵越有往生的可能。” “后王国时代的人形棺内,一般还附加‘亡灵书\’。最早的‘亡灵书\’大多是用纸莎草做的,一般用红色笔写,通常要写90章。”讲解员介绍,“亡灵书”相当于逝者通往永生冥界的“攻略”,同样也是古埃及人下葬的“标配”。 所展文物从意大利打“飞的”而来 “看,这也我们的其中一件‘明星\’展品,谁能猜出它是什么呢?”安徽省博物院志愿讲解员指着一个约20厘米高的半圆弧形展品,“考”起了现场观众。见无人能猜中,她公布了答案:“这是头枕,古埃及人日常使用的枕头,和中国古代人使用的瓷枕一样。所不同的是,古埃及人使用的枕头大多是用象牙、河马骨做的。” 头枕旁边还放有几串项链、几枚戒指,乍一看,和中国的饰品并无区别,可再仔细观察,便会发现其中另有“乾坤”。“这个戒指的造型像个眼睛,这当然不是普通的眼睛,而是神眼。”讲解员介绍,另一枚戒指的造型则是圣甲虫,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屎壳郎,还有一枚戒指的造型则是个权杖,“这些都是古埃及的文化符号、生命之符,是古埃及人的精神寄托,身前使用、身后随葬。和中国古人一样,古埃及人也崇尚厚葬,会将很多逝者生前使用的物品随之下葬,并放入很多贵重物品,希望来生过得更舒适。” 据了解,本次展览共展出100件(套)展品,基本都出土于墓穴,其中“年龄”最大的来自公元前25世纪。所有展品都来自意大利,打“飞的”来到中国,为了确保展品安然无恙,省博物院请的专业运输公司用油纸、泡沫、木箱等层层包裹、装箱。展览期间,省博物院在馆内放置四台抽湿器,24小时不间断运作,“必须确保馆内大环境的湿度控制在百分之七十以下。而每个展品展柜内的温度要控制在25℃左右,湿度要控制在百分之五十以下。”安徽省博物院策展人刘华伟介绍道。晨报记者 王靓 通讯员 潘佳佳 新闻推荐 婚登处加班为新人发“红本本”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