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从包河区大圩镇传来喜讯,该镇农民文化乐园喜获“全国第七届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称号。这是该镇获得的又一“国字号”荣誉。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并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成为破题关键所在。大圩镇利用农民文化乐园,倾心服务农民和基层文化建设,打造了一把开启乡村振兴之门的“金钥匙”。
充实闲暇时光活跃乡村文化
一进大圩镇农民文化乐园,一栋三层高白色素雅小楼映入眼帘,农家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健身室、舞蹈室……这里隐藏着大圩人“快乐密码”。
每天下午三四点,都可以看到一群老人安静地坐在文化乐园社区影院观影。“早上六七点我就来健身广场锻炼,下午就跟老朋友们看戏看电影,身体好心情好,比以前在家打麻将强多啦!”74岁的圩西村村民姜昌宏告诉记者。
2012年起,大圩镇按照“一场两堂三室四墙”标准,建起农民文化乐园。该园占地7500平方米,包括5000多平方米室外活动场所和140平方米乡村大舞台,文体广场可同时容纳1000多名观众。针对不同群体,该园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如今已成为集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体育健身等各类活动于一体的农民文化生活乐园。
回归熟人社会 留住乡村之根
“乡村文化是‘乡愁\’基因重要载体,要让居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大圩镇相关负责人说。大圩农民文化乐园为村民们搭建了“熟人相见”的平台。
“每年二月二等节庆日,文化乐园都会组织唱大戏,人山人海,我们自带小板凳,大家热热闹闹的,好像回到小时候。”今年56岁的大圩居民王永琴说,她特别怀念小时候农村的温暖人情。现在,在文化乐园的召集下,这种温情回归了。
象玉群来自四川成都,为了帮女儿带孩子,不远千里来到大圩。人生地不熟,女儿女婿要上班,刚来时她常感到孤单,自从来到农民文化乐园,她便喜欢上了这里。“每天下午我都会带着外孙来,既能活动锻炼身体,又能和其他带娃的奶奶们交流,很开心。”
大圩镇农民文化乐园全年免费开放达320天之久,每天接待群众200多人次,还经常组织大型文体活动,深入挖掘民风民俗、传承非遗项目,设立大圩镇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图片灯箱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升堂醒狮传习基地,巩固了熟人社会,留住了乡村之根。
整合文化资源 打造乡土品牌
大圩镇拥有丰富的“圩”文化资源,依托大圩农民文化乐园和“一村一品”文化品牌,这里先后组成了女子威风锣鼓队、莲湘队、庐剧团、龙舟队等闻名遐迩的文艺团体,培育了一批业余文艺骨干。
活动之外,大圩镇还通过农民文化乐园延展文化内涵,成立合肥市首家街镇专业志愿者队伍——“金葡萄”志愿服务总队。该志愿队成立于2012年,目前有注册志愿者2600多人,设党员、文教、农技、巾帼、夕阳红等10支小分队。“小分队负责文艺团队组织和活动开展,大家乐在其中。”文教小分队志愿者邢丽说。
除了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圩镇还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为农民文化乐园引入社会化服务,并与该镇其他文体项目相互促进,打造了快乐学堂、“绿色大圩”葡萄文化旅游节、“春色大圩”踏青美食节、大圩马拉松文化节、新春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文化品牌,构建了“要文化、送文化与种文化”有机结合的乡村文化新模式。
·程阳 刘环环 本报记者 赵俊松·
新闻推荐
庐阳区三孝口街道昨日举行“环保宣传月”暨餐饮油烟整治宣传活动。工作人员走进城隍庙南广场,为过往群众讲解环保知识,开展百人签名,赠送环保小礼品,提升市民的环保意识。许胜亚记者郭如琦摄...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