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中国科大附一院病房内,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朱涛。
3月26日上午,在中国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医院)病房内,28岁的合肥小伙朱涛躺在病床上,双臂插着管子,鲜红的血液从他的身体缓缓流入一旁的细胞分离机,再回流进他的身体。在细胞分离机旁,有个暗红色的收集袋,他要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就都被收集在这里面。下午,这些造血干细胞将被“护送”到重庆,输入一位31岁的白血病患者体内,为其带来新生。
10年前留下珍贵“成人礼”
朱涛从小就是一个“热心肠”,18岁那年,听闻合肥市血库AB型血液紧缺,他便前往长江西路血站献血。在献血时,听见工作人员正在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宣传和介绍,朱涛觉得很有意义,当场就填表留了血样,成为了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当时也是想给自己送个意义非凡的‘成人礼\’。”朱涛说。
2017年9月,正在忙着工作的朱涛接到了安徽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电话,通知其与一患者初步配型成功,“太好了,这么多年,终于有人能配上了!”放下电话的朱涛惊喜不已,“我有一种心里的石头放下来的感觉,只想快点可以进行捐献,救回‘那个人\’。”
与许多的90后一样,朱涛从前也有着熬夜、晚睡的习惯。“半夜两三点睡觉是常事。”朱涛说,“自从接到配型成功的电话后,就开始逐渐改掉这些坏毛病,逼着自己每天夜里12点前上床睡觉。酒也从那时开始慢慢地少喝起来。就是想把身体调整得更健康,捐献的质量可以更好。”
朱涛的妈妈在得知其准备捐造血干细胞时非常担心。“我妈主要是怕我疼,她说要用针管插进骨头里‘抽骨髓\’,那得多疼啊。”朱涛想起妈妈当初的误解忍不住笑了起来,“后来我就和她解释了,所谓的‘抽骨髓\’已是‘早八百年前\’的事了,现在都是先打动员针,把造血干细胞弄到外周血,再从外周血直接抽造血干细胞,就和普通捐献成分血的过程一样的,不用什么‘抽骨髓\’。解释完后又给她看了一些资料,她就放心了,开始督促我早睡,一直支持着我。”
“生命的礼物”昨飞往重庆
在经历了血样初步配型与高分辨配型成功、体检项目合格后,朱涛于3月21日住进了中国科大附一院,并从22日开始每天早晚各打一针动员针,共9针。昨日上午,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正式开始,整个采集工作从8:30开始到12:30结束,历时4个小时。下午,合肥血站的志愿者便会带着这份“生命的礼物”踏上去往重庆的飞机。
“哥们,好好活着!”由于“双盲原则”,朱涛无法了解受捐者的太多信息,只是大概知道对方是一个1987年出生的小伙子,不幸患上白血病,对着这位“熟悉的陌生人”,朱涛只说了这样一句简单的话。
“很多人对捐献造血干细胞还是有误解,要么觉得过程很痛苦,要么觉得对人体伤害很大,其实这都是误会,你看我这不跟你有说有笑快一个上午了么,采集完我就能直接出院大吃一顿了!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成为捐献志愿者,来挽救他人的生命,我觉得这是一件很平凡又很伟大的事。我儿子今年5岁,以后他长大了,我会告诉他,他的爸爸曾当过一次‘大英雄\’。”见习记者刘畅司晨文/摄
■声音
省红十字会:
“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
“朱涛的捐献是全国第7192例,安徽省第123例,也是2018年我们合肥市的第2例。”安徽省红十字会工作人员汪桂芳说:“目前我们中华骨髓库的库容有240多万,但是骨髓配对的概率非常小,只有万分之一到十万分之一。与患血液病需要移植的人口基数比起来,我们的捐献量是远远不够的。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转变观念,深入地了解造血干细胞移植,加入到我们捐献的志愿者队伍中来。”
“在提倡大家积极参与捐献的同时,也希望有意向的‘准志愿者\’们在报名前‘深思熟虑\’。我们遇到过不少这样的情况,因为等待配型的时间比较长,或一些朋友当初报名的时候只是‘心血来潮\’,等到我们真的通知其配型成功可以捐献的时候,往往便‘反悔\’不想捐了。”汪桂芳提醒,“化疗和移植,医生给病人开出的治疗方案是完全不同的,出现临时‘反悔\’的情况,不仅会耽误病人的治疗,还会让病人产生从‘看到希望\’到‘感到绝望\’的心理状态变化,对他的病情也非常不利。所以,希望大家积极捐献,也希望确认成为志愿者前能和家人商量好,‘深思熟虑\’入库,‘义无反顾\’捐献。”
新闻推荐
清明节将至,合肥市殡葬管理处拟定于3月28日~4月5日举行2018年“人文共祭爱传万家"清明集体共祭活动,活动设一处主会场,五处分会场。据悉,本次活动以“家"为主题,旨在宣扬&ldquo...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