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由安徽省艺术研究院承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庐剧作曲人才培养”在合肥正式开班。3月13日起,在安徽大剧院连续3场合肥市“戏曲进校园”展演活动启动,全市的中小学生近距离感受庐剧的魅力。
去年,合肥市庐剧院和保利剧院合作,全国进行巡演,春节假期举行的《庐剧金曲演唱会》,以及正在筹备的庐剧交响音乐会……谈到作为国家级非遗的庐剧推广,合肥市庐剧院院长段婷婷认为:庐剧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机。
语言是地方戏的“生命”
听不懂、没有平台、太慢、地域差异、只有老人才喜欢……著名京剧演员、余(叔岩)派老生第四代传人王佩瑜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一次讲座中,道出年轻人从来不看戏的理由。
说起“地方戏”的发展,不少人会觉得“语言”是一个坎。如果听不懂唱的是什么,怎么去感受戏曲的魅力呢?而段婷婷则提供了另外一个答案,语言从来不是障碍,而是“生命”。通过地方语言的风格和味道,穿过历史的积累和沉淀,最终展示出来的才是地方戏的“灵魂”。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方戏生长在一方水土当中,从讲述的故事到讲究的人物精神,都是生活习俗、审美趣味、人文精神的集中展现。因此,京剧大气神韵、豫剧质朴自然、粤剧通俗写意,都带着各自的“生命特质”。
据考证,安徽省传统地方戏庐剧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在大别山一带的山歌、淮河一带的花灯歌舞的基础上,吸收了锣鼓书(门歌)、端公戏、嗨子戏的唱腔,最终发展而成庐剧。没有观众就没有发展的动力,要不要迎合观众,用普通话来唱?庐剧演员们曾遇到一个巨大的难题。
“曾经有一个时期,庐剧的演员们基本上抛弃了合肥话,用普通话来演唱。对于一个地方戏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3月13日下午,刚从深圳演出回来的合肥庐剧院院长段婷婷讲述了一个庐剧发展的小插曲。十多年前,庐剧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观众,如何让年轻的观众走进剧场?不少人提议用普通话演唱。
“黄梅戏、粤剧、京剧这些在身段、表演、动作上都是相互借鉴,有相通之处,但是最大的差异就是唱腔和语言,这个是不能改变的。”段婷婷回忆,有了一段时间的尝试之后,大家就开始意识到用普通话演唱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近年来,无论是复排庐剧的经典曲目,还是排练新戏,段婷婷对演员的要求就是要用合肥话唱庐剧腔。
“我们经常到外地演出,带着《李清照》这样的剧目也到香港等地去演出,观众们反响都特别好,他们能通过音乐的变化、灯光的变化、服装的变化、演员的唱腔、舞台的氛围,感受故事里表达的精神,这个是相通的,而且反响也特别好。”国家一级演员、复排庐剧经典《梁祝》的导演钱涛说,语言并不是障碍。
“90后”庐剧人才正在“冒尖”
2015年,合肥市庐剧院招收了30多名“90后”学生,他们最大的1991年出生,最小的1997年出生,成了庐剧的“最强后备军”。“目前我们已派2位‘90后’前往北京进行学习,等他们学成归来后,会迅速加入我们的队伍。”段婷婷介绍,这30多位新生力量中,除了演员,还有作曲、编剧、导演等后备力量储备。
段婷婷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庐剧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渐入困境,尤其是作曲、编剧人才严重匮乏。“观众的审美在变化,要想知道年轻人想看什么,我们必须有新的编剧和导演。”段婷婷担心的是,等这些孩子们学成归来后,留不住这些人才。
“有新的血液加入进来就是一件好事。”据了解,合肥市庐剧院明年将计划再招一批庐剧人才进行培养,继续扩大庐剧的人才队伍。
建议加强地方戏基础设施建设
在庐剧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段婷婷也有着自己的担忧。在刚刚过去的安徽省两会上,作为人大代表的段婷婷就提出了自己的议案,希望能加强地方戏的基础设施建设。
段婷婷介绍,在天津就有“一团一场一所”的成功经验,为每个艺术院团建设固定的演出场所和办公场所,除了院团自己使用,还可以对外经营,增加院团的可支配收入,让院团解除后顾之忧,形成对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持续性资金补给。
无论是交响乐还是地方戏,相信观众都有自己选择的自由。文化的丰富和繁荣,也让观众的选择更自由,从“给什么样的文化看什么样的文化”变成“想看什么样的文化看什么样的文化”。
如果你现在和朋友家人到KTV聚会,也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除了黄梅戏外,你输入“段婷婷”或庐剧经典曲目,就会出现13首庐剧经典,不妨点上一首,唱唱合肥“味道”,感受故事里的喜怒哀乐。
新闻推荐
火车上曾经最大的难题之一――“如厕难”,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常常开玩笑,做火车司机,肾功能一定要好。”曾开过10多年火车的福州机务段福州动车车间主任王伟宏笑着说。上世纪80年代,王...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