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张玉芳 通讯员杨永凤
3月7日下午,在“三八”国际妇女节到来之际,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 “首届大圩镇十大女杰”表彰现场,一批潇洒又自信的女杰们走上台前,用她们动人的故事告诉人们:新型女农民,人生很精彩。
“谁说我们女性是半边天,我们这些‘女汉子\’完全能顶起整片天”。荣获“最美女农民”殊荣的史丹燕走上台,一开口就让台下的女同胞们挺直了腰板。
身材高大的史丹燕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说起话来嗓门洪亮,中气十足,颇有“女汉子”之风,创起业来,更是不让须眉。史丹燕原本和爱人一起在外面做建材生意,2011年,看着家乡的都市农业如火如荼,她也动了心,一个人返乡开始创业。当时,全镇农户普遍种植的都是葡萄和蔬菜,在对市场充分调查后,她决心开创食用菌种植。亲戚邻居担心食用菌水土不服,一片反对之声,史丹燕扛住压力,不断摸索试验,终于试种成功,短短几年,就发展食用菌基地12000多平方米。性格耿直、为人热情的史丹燕在成功后,免费将种植技术传授给其他农户,带动大伙一起调整结构、创新品种。
“随着农村妇女接受技能培训的机会增多,妇女综合素质普遍提高,尤其是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电商的发展,为广大留守妇女向新型农民转化创造了契机。”大圩镇党委书记钱炳介绍,作为都市农业典范,该镇在打造万亩葡萄园、万亩蔬菜园、万亩果园的过程中,就涌现出一大批女农场主,她们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能创新,丝毫不输于男士。
同样荣获“十大女杰”称号的李孝菊,在村里建成100多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以及葡萄等林果种植基地50亩、土鸡养殖区50多亩。今年初的一场雪灾,让当地蔬菜大棚和葡萄大棚倒塌不少,然而,李孝菊的大棚几乎完好无损。这是因为,她严格按照标准建设。雪灾来临前,第一时间割破大棚边角,同时采取加温、清雪等措施,把这场雪灾的影响降到最低。如今,灾后重建大棚,农户们纷纷前来取经,李孝菊倾囊相授,展现出致富带头人的风范。
乡村振兴过程中,经济发展、征地拆迁、乡村管理,错综复杂,有老矛盾也面临新问题,而一些留守女性,在协调家庭内外矛盾、构建和谐乡村中更是大有可为。
在大圩镇,让镇领导三顾茅庐才肯出山、50多个五保老人联名按下红手印才留下的,不是什么明星大腕,而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现任镇敬老院院长方庆珍。
2007年,大圩镇敬老院落成,时任镇党委书记便登门邀请方庆珍担任敬老院院长,但当院长每个月只有800元收入,她一口回绝了。那时她在保险公司工作,一个月收入过万元。隔了几天,镇领导再次登门,方庆珍还是为难,家里两个孩子要上大学,她不能不多挣一些钱。第三次登门时,方庆珍备感纳闷:有人主动请缨当院长,镇里为啥偏偏看中她呢?镇领导坦言,因为她是有名的孝顺媳妇,选她就是看中她的耐心和善良,希望让五保老人们安享晚年。方庆珍不忍再推辞,只好答应先干一年试试。
说是试试看,但方庆珍一见到那些无所依靠的老人,便忍不住将全部身心投入进去。“老人们生病时是最脆弱的时候,每次一生病,都会拉着我的手不让走。”方庆珍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忍心”。老人过生日,她不忍心走开;老人生病,她不忍心放手……她一天天留在敬老院里,2008年雪灾,连续22天住在敬老院里没有回家。
直到2014年,方庆珍因病动了手术,担心她再劳累,镇里让她到镇老龄委上班,却不料,敬老院的老人们听说这个消息后,50多个老人写下一封联名信,按下50多个红手印,包了两辆面包车,一路奔向镇里要人。“那一回50多个红手印,我是真感动,觉得一切都值了。 ”方庆珍又跟着老人们回到敬老院。让她说说自己的故事,她说说不好,三言两语就没了话,但说到院里的老人,每一个老人,脾气、作息、爱好、习惯,她头头是道,一清二楚。
听着台上的女杰们讲述各自故事,台下的女同胞们感动之余,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女杰们的尊敬。表彰现场,她们脱下农装,换上各色表演服,有的吹起葫芦丝,有的带来诗朗诵,有的打起非洲鼓,精湛的表演真让人难以置信,全部出于一群农村妇女之手……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昨日从团市委获悉,在成功举办四届青年集体婚礼的基础上,2018年中国合肥第五届青年集体婚礼将于3月25日在合肥三国遗址公园举行。据了解,本届青年集体婚礼由团市委、市民政局、市文明办、...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