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标准是世界通用的技术语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2017年,合肥市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有力推动“合肥制造”迈向中高端,更多的合肥企业通过标准制定抢占行业“话语权”。据统计,全市新增163项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190项省地方标准。
标准化为技术创新续航
标准化工作是推动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品、服务和管理与国际接轨,提升产品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和途径。
2017年,合肥市坚持“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品牌化—品牌市场化”发展道路,制定实施了163项国家标准、43项行业标准、190项省地方标准。这些标准将更好地服务于合肥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全面提升。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合肥通用院提出并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项目《ISO 22153 工业阀门电动装置一般要求》正式立项,改变了阀门及驱动装置领域内国际标准由欧美等发达国家主导制定的局面。
据了解,为推动企业不断增强技术标准创新能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合肥市实行以奖促建。去年67家企业申报的120项标准化项目获得年度标准化专项资金1911万元。
对“标”发展抢占产业制高点
合肥市立足实际,紧贴重点产业发展对标准的实际需求组织制定标准,抢占产业标准制高点。市质监部门积极引导企业将专利和自主技术转化为标准,用标准化助推工业。
安徽富光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单层玻璃口杯》行业标准,填补了我国以高硼硅玻璃为主要材料生产的单层玻璃口杯产品的行业标准空白。安徽黑钰颜料新材料有限公司制定了《包覆性超水分散性炭黑》国家标准,推动企业出口创汇增长38.2%。
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方面,标准化也大显身手。“十二五”以来,合肥市积极开展3个国家级、8个省级、8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安徽凯利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完善了“种植—采收—加工”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标准体系,使得花生种植成为江淮分水岭地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
与此同时,标准化也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添翼”。合肥市以全国旅游标准化、物流标准化示范城市,政务服务标准化示范省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现代服务业、社会管理和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十二五”以来,创建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国家级9家、省级35家、市级25家。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201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示范项目”,为全国服务业标准化工作再树新标杆。
(许日升 记者 方娟)
新闻推荐
女子车门维修组成员杨雪、李会会、陈璇、陈莹莹、荣蓉(从左至右)在动车检修车库内合影(3月6日摄)。在南京动车段合肥南动车运用所,有一个由5名女职工组成的作业小组,专门负责动车列车的车门安全检查,被...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