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中心为老人安排了丰富的文化活动
○整洁的养老中心
○老人的套间
○工作人员正在帮助老人吃饭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令人欣喜的是,“十三五”以来,新站高新区养老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建成具有特色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养老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现代化养老服务新格局。
今后,该区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将“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落到实处,让新站高新区的养老服务,比“通讯录里的子女”更放心。
打造航母型养老机构探索“医、养、护”养老新模式
每天,在新站高新区九久夕阳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佘爱珍老人都要领着大家跳舞。今年83岁的她,精神开朗、乐观爆满。佘爱珍告诉记者,2011年老伴儿去世后,自己实在太寂寞,跟三个儿子商量后,几经考察,选定了这里。
“我住在这里以后,生活规律已经形成,自己玩得开心,孩子们也放心,每周定期到这边来探望。”佘爱珍笑道,现在根本不想回去,“对于老年人来说,更看重的是这里的康复和医疗水平,一般的病根本不用出医院门,看病吊水拿药都可以,真的有了大病,院里就直接把我们送到市区大医院去了。”
佘爱珍老人口中所感受到的,是新站高新区坚持创特色、促发展、树立典型共同提高的思路,将坐落在该区的九久夕阳红老年城打造成医养结合示范点,开创“医、养、护”三位一体的养老新模式。
在九久夕阳红老年城,记者看到配备CT室、B超室、内科、外科、输液大厅、各种康复器材等,引入了专业的医疗及康复团队。目前,护理型床位达1260张,实现了“小病不出门,常病不出园,大病直通车”。
“我们配备了20名具有从业资质的医生,以及四五十名专业护士,全天候的服务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九久夕阳红老年城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九久夕阳红老年城的带动下,目前,新站高新区共建成养老机构4家,总床位2051张,入住老人1347人,全区养老机构床位数达到每千名老年人89张。根据合肥市“十三五”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要求到2020年达到每千名老年人45张,新站高新区的配比远远超过了这一数字。
2018年,新站区还计划建设一所500张床位的区级示范性养老公寓,投资约2.1亿元,占地约35亩,并已纳入政府性投资计划。
除了“医、养、护”养老新模式,新站高新区还在探索建设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3年前,汪群为了照顾孙子,从老家蚌埠来到合肥,起初她很担心这边没有朋友会很孤单,没想到家门口的老年服务中心让她的晚年生活变得充实。“这边经常给我们量血压,而且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举办各种活动,这些对我们都非常有帮助。”汪群说道。
新站高新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社区的日间照料室是空巢老人和周边附近小区有需要老人的临时休息场所,同时还为老人提供量血压、推拿按摩等健康服务。
对于不方便到日间照料室享受服务的老人,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还会上门为其提供家政保洁、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电维修、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各类服务。
“通过打造辐射周边15分钟生活圈的‘社区服务管家\’,我们希望让越来越多的老人在熟悉的社区环境中享受更多健康的养老服务。”该负责人说道。
“社区服务管家”辐射周边15分钟生活圈
每年投入500万 打造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
居家养老主要是在家庭养老,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形式为辖区三类老人(70周岁低保、70周岁空巢、90周岁高龄)提供助餐、家政、心理慰藉和医疗保健服务。
新站高新区每年投入500多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开展公益创投、购买老少活动家园服务和购买基本公共服务,为辖区老人提供文体娱乐和健康教育等服务,提高了养老服务专业化和质量化的水平。
“目前各养老机构建设了特护区,各社区与辖区社区卫生中心联合建立了老人健康档案,定期上门为老人服务,为辖区老人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该负责人介绍。
据悉,新站高新区加快发展养老事业,加快养老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和建设,目前已建成养老服务设施37个,基本实现了15分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圈,形成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服务优良的养老服务体系。
“我们将继续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并且做到规划引领,无论是新建小区,还是回迁小区,都会对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提前规划,加强实施。”新站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今后,新站高新区还将进一步建立健全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将“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落到实处,让新站区的养老服务,比“通讯录里的子女”更放心。
倪奇 周广岭 合肥晚报 ZAKER合肥记者 黎静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瑶海区来安路社区携手合肥市文联举办了一场“不忘初心暖民心,牢记使命一家亲”新春联欢会。联欢会得到社区居民的大力支持和踊跃参与,舞蹈、合唱、美声、歌伴舞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轮番...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