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童
“忽如一夜春风来”,共享单车遍布大街小巷。不为人所知的,则是比共享单车行动更早的共享图书。但目前,行业内对共享图书并没有一个清晰定义。一些专家更称,就现在的业务模式来看,这种形式与图书馆借阅和一些小书店早就有的租书业务并无多大不同,所谓共享图书只是噱头,乃“新瓶装旧酒”而已。
共享图书“出世”比较早,而综观各地的一些具体实践,其发展却显得蹀躞蹒跚、一波三折,甚而至今也找不到一个对社会闲散资源高效整合和利用的“掘金模式”。有论者从经济视角已断言,共享图书的失败,恰恰反映了共享经济的门槛和局限;一些创业者过度迷恋共享经济,把它当成了万能的模式,忽视其技术和结构门槛。
共享图书究竟能不能走得更远?在我看来,以新华书店合肥三孝口店的共享图书操作流程为例,这种模式之下,尽管可能赚不到多少钱,却未必不能因此而“圈”住了许多粉。换言之,若先把“共享”的概念做好,真诚为读者提供服务,同时提高店内的餐饮、沙龙等综合文化指数,让读者因共享图书进店,同时被店内其他元素吸引,愿意为之埋单,这就给形成读者、书店的双赢发展,打实了底子,拓宽了路子。
共享图书何不先“享”起来,再图“香”起来。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存在千亿级别的图书销售市场规模,按阅读与购买的人群100:1的保守比例来算,阅读人群可想而知。从市场前景来看,2016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51.6%的成年国民倾向于纸质阅读。这就是说,对共享图书的急于“淘金”,或许还存在诸多掣肘,但能借着“共享”东风,把爱书、读书的风气进一步提振起来,则同样堪称“风物长宜放眼量”的积极之举。
诚然,相比共享汽车、共享单车等在“生财有道”上玩得风生水起的行当,共享图书似乎有些孤寂落寞。但却不必讳言,共享图书尽管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刚需,而其市场开发随着全民阅读需求的逐步提高,通过共享模式,不买书的人群也是图书借阅服务中无法预估的巨大增量人群。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让图书资源流动起来,让文化以多种形式传递出去,一味“唱衰”共享图书的摸索与尝试,要说也过于武断了些。
新闻推荐
地铁2号线有望延长运营时间6点首发,22点收工 1号线或将同步调整运营时间
6点首发,22点收工 1号线或将同步调整运营时间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