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管廊
编者按:架桥、修路、挖地铁,轰轰烈烈的大建设已持续了十年,在城市骨架日趋拉大、城市面貌大
变样的今天,城市内在的建设更关乎可持续发展。它们或是埋藏在宽阔路面下的管道,或是闹市转角的生态公园,或是便民景观之下的巨型工程,或是城建工程中的一个小井盖。记者日前探访了合肥多处在建项目,它们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城市发展的“里子”、是精品城市的内涵、是五大发展理念下的实践。2016年,合肥成为国家地下综合管廊试点城市,而今,新站、高新、肥西三个县市区均已开建了试点工程,全长58公里。宋晓建,承担高新管廊建设的公司董事长,从今年6月开工,他和他的团队在鸡鸣山路工程段已开挖了3.9公里、铺设了12段廊体,他为我们揭秘了城市综合管廊建设情况。
最深埋在地下15米处
戴上安全帽,走下几十级台阶,记者深入建设中的管廊内。“一般在地面以下2.5~5米处埋藏,管廊净高3.3米,加上底部的排水沟、顶部的入口,最深可达地下15米。”这个地下空间可以开小汽车么?宋晓建给出的答案有点让人“失望”:“这一段是四个舱,全部宽13米,从左到右,依次是燃气舱、综合舱、热力舱、电力舱,其中最宽的综合舱约2.6米。”两侧的廊壁上还需安装支架,摆放各种线缆,“最后剩下的空间,跑汽车是不够了,小型电动车或巡检机器人穿越还差不多。”
管线之间不会串门打架
“水电气热、通信、中水等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管线都将安置在廊道内。”一改传统地下管线杂乱的弊病,城市综合管廊不仅容量大且分类好,“单舱对应的就是专门的管线,综合舱集纳污水、通信、中水、低压电缆等。”
记者注意到,完成浇筑的廊体内壁还留下了一些标线和空洞,“后期还要安装照明、监控和支架。”宋晓建说,管线会分门别类铺装在支架上,支架则固定在舱底或舱壁上,避免相互间干扰。“管廊施工工序全部有13步。”从最初的定位、开挖到廊体的混凝土浇筑,直到最后的管线支架施工、防火门安装。
未来有机器人照顾他们
在鸡鸣山路、柏堰湾路的施工现场,综合管廊这一地下工程的建设几乎与全新道排建设同步,“它们今后就埋藏在道路边的绿化带下。”想找到它们?也不难。“地面上会留有通风口、人员出入口、吊装口这些专门通道,以便后期使用和管养。”在管廊内,全方面的视频系统可全天候监控,“在控制中心就可看到内部情况。”宋晓建说,运营后还将请机器人来进行巡检,查看管线的健康状况;需要维修时由专业人员进入。
首批管廊有望年底建成
58公里的首批综合管廊目前进展如何?记者从合肥市建委获悉,目前已开挖沟槽39.6公里,形成廊体约5.8公里,“计划今年底全面建成,2018年正式投运。”与此同时,安全运行的状况也在同步进行在线监测,“已在新站区选择一段进行试验,以积累运行数据。”
高新区内共有7条道路正在建设,该区管廊办负责人介绍,管线有秩序入廊,可有效解决马路拉链、空中蜘蛛网等困扰,优化城市景观,“路面将告别窨井盖,管线检修也无需再开膛破肚、封闭交通了。”
明年,大连路等路段全部将建设7公里综合管廊。根据合肥市整体建设计划,全市将建717.7公里综合管廊,到2020年的近期规划将建87.6公里,2021-2030年间规划398.7公里,远期规划231.4公里。 记者张沛文/摄
新闻推荐
新华社武汉9月28日电(记者王立彬)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和租购并举的住房体系为长远目标,全国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工作目前全面启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广华日前在此间召...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