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最忙”公厕华丽转身
田守峰 丁勤 记者 苏玲 摄
高“颜值”公厕成为塘西河公园一景
田守峰 记者 苏玲 摄
志愿者正在规范非机动车停放
韩凤云 记者 苏玲 摄
在闹市一角,一抹青瓦白墙掩映在林木之间,明亮洁净的小院,青翠欲滴的绿植,和盘香散发出的淡淡香味,乍一看这是一座精舍雅居,实际上这是一座公厕。如今在合肥,这样的公厕越来越多。
在城市管理提升年行动中,市城管局围绕市民关注的如厕难问题狠下功夫,通过增加公厕数量,优化公厕布局,提升公厕档次,提高服务水平,缓解城市如厕难问题。围绕“公厕文明”、“公厕文化”、“公厕便民”三大主题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公厕革命”,实现了合肥公厕的“增量提品”。
公厕是文明窗口
“公厕虽小,但事关民生,也代表着咱们合肥的城市形象,建好更得管好。”包河区环卫中心负责人表示。今年该区先后将辖区内孝肃桥公厕、雨花桥公厕、青年路公厕等6座公厕进行改造提升,在滨湖新区还新建3座环卫一体化公厕。
改造和新建的公厕“颜值”提升了,也更节水节电了。“原本的旧式水箱全部改造成节能水箱或脚踏延时阀,洗手池水龙头改为感应龙头,连小便池的冲水系统也是随冲随止的感应式冲水,灯具则全部使用LED灯。”该区环卫中心负责人介绍。据悉,一般公厕改造后用水量能节省40%~50%,用电量能节省60%左右。
在杜岗游园公厕,市民通过“人脸识别厕纸机”刷脸后可免费取用厕纸,这样可以有效减少“蹭纸”行为,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庐阳区通过在公厕内设置文明宣传引导牌,让更多市民自觉做到文明如厕。该区城管局环卫中心主任许圣涛介绍:“通过引导广大市民文明如厕,让公厕成为展示城市文明的窗口。”
公厕是城市名片
在塘西河公园内,三座新公厕正式建成启用,经常来此休闲锻炼的市民拍手叫好。三座公厕“颜值”清新脱俗,主体部分均采用坡屋顶式设计,在绿植掩映间仿佛一座座林间小筑,俘获了众人的目光。
作为合肥最著名的景区之一,包公祠每天都会迎来大量的游客和休闲锻炼的市民,而景区门口处的公厕日均接待如厕人数达六七百人以上,堪称合肥“最忙”公厕。在今年的公厕改造中,包河区不仅对建筑外观做了美化提升,还引入传统的徽派建筑风格元素,同时与景区特点相结合,融入“廉文化”,成为具有合肥地域特色的“一厕一景”。
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城管部门从常态化管理、长效化成果出发,对全市185座城管部门直管的公厕提出了明确的管理要求。要求做到六无(无尿垢、无积水、无蛆蝇、无蛛网、无粪便、无异味);四净(地面蹲台净、蹲坑净、门窗玻璃净、公厕五米区净);二通(上水通、下水通);一少(臭味少),真正让每一所公厕都成为城市风景线。
公厕是民心工程
瑶海区对明光路西侧的公厕内部龙头、小便挂斗等器具进行了节水升级,并安装了节水感应器,厕所内部过道还安装了节能环保的生态灯,每个蹲位隔断内还安装一个报警器,市民如厕时遇紧急情况按响报警器,公厕管理人员会第一时间赶到处理。
在锦绣大道三座驿站一体化公厕内,除了配置中央空调、背景音乐系统、无线热点网络等供如厕人员使用外,还将配置饮水机、微波炉、桌椅、更衣柜等,既可以供市民如厕使用,也可以供环卫工人作业间隙休息使用。
包河区部分直管公厕中还贴心增设了“第三卫生间”,内有成人、儿童及残疾人马桶,儿童座椅,母婴护理台等设施,方便残疾人和带小孩的家长使用。“公厕是城市的脸面,这项民生工程不是单纯追求数量的提升,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场深层次的改革探索。我们力求让市民通过公共服务质的变化,看到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行动和决心。”该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娴静 苏冠 王飞 守锋 宗雷 本报记者 王永亮·
新闻推荐
王彤;性别:女;民族:汉族;身份证号:340402199110281629:你(单位)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在合肥市包河区万达公馆12栋B座3504室擅自开展医疗美容活动的行为,违反了《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