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高新区把民生工作放在突出位置,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以民心为导向,深入实施民生工程,让民生工程惠泽辖区群众。
扩大无线网覆盖
今年,高新区为更好推进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全力优化辖区公共场所网络设施,大力推进免费无线局域网覆盖。当前已完成66个热点建设,共建设499个AP,其中室内179个AP,室外320个AP,并于7月30日投入使用。
高新区为加快推进无线局域网建设,成立了项目管理委员会。其中高新区经贸局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热点单位及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合肥时代智慧高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全面主持项目执行机构的日常工作,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涉及到的技术及进度安排;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的建设单位,负责项目的总体施工。
本次覆盖场所主要分从五大类型公共场所(行政服务大厅、公园景点、公里医院候诊区、文体场馆、重要的交通枢纽)等人流密集区域中选择,根据日常人流度监测数据,共选取66个热点建设场所。针对已建成的66个热点,定期巡查维护,形成规范的维护制度,确保长期惠民。
另外,为加强对公共场所无线网安全管理,严格按照《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全保护管理办法》《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规定》等国家规定落实安全保护技术措施,安装获公安部安全认证的安全专用产品,严格保证本次建设的无线网长期处于安全状态。
推进棚户区改造
近年来,合肥高新区坚持把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作为民生工作重中之重,通过推行一个体系,建立四个机制,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近三年已累计改造3400余户、建设了6500余套安置房。2017年合肥高新区棚户区改造的任务目标为新开工1800套,截止7月底,实际新开工2082套。
在建设中,落实设计、施工、监理、检测、审计、业主及安全质监等各方责任、完善考评体系;并邀请安置群众观摩、监督,确保项目质量、安全、进度工作有序可控和又快又好建设。并根据园区发展及产业、项目用地需求,统筹安排拆迁建设工作。提前对拆迁范围、人口、群众意见等基础信息进行深入摸排征集,拆迁计划周密严谨,指导性、操作性强,确保启动及时,拆的快、拆的净;建设部门同步联动,精确对应评估测算,开展安置选址、土地报批、方案设计等前期工作,大大地缩短了改造安置周期。依托园区大建设管理体系和协调调度机制,将棚户区建设涉及的各阶段任务和重点工作,分解到各个协调推进组,由牵头单位及协助部门共同落实,明确责任和时间节点,并跟踪督查,定期通报,问责问效。
结合上级对保障性住房工作的跟踪审计及年审工作,自我排查、自我纠偏,规范项目拆迁、建设及安置的所有程序和相关行为,切实把规范有序、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全过程,将这一重要的民生工程真正打造“阳光工程”、“放心工程”和“民心工程”,惠及园区最基层、最广范围的群众。
帮困难群众全额代缴医疗保险
为切实解决城乡低保、低收入家庭重病患者及农村五保对象等困难群众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问题,高新区大力推进城乡医疗救助该项民生工程实施工作,利用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帮助困难群众全额代缴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让困难群众享受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加强资金筹措。列入财政预算,按照政府主导、多渠道并举进行筹集,区财政每年制定拨款计划,拨入城乡医疗救助专户。今年合肥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个人缴费标准提标,高新区及时根据新标准,配足城乡医疗救助资金。并且加强政策宣传。充分利用网站、电子屏、发放宣传册等形式,将参保优惠政策、办理流程等内容进行宣传,使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本着“为民服务、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对全额资助的参保对象进行排查梳理和确认,制定花名册,努力做到不漏户、不漏人、100%参保;对未参保的资助对象,组织力量主动上门为其宣传医保政策,代收证件材料,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参保。
资助城乡困难群众参保这项民生工程在高新区连续实施多年,已经形成长效机制。其有效开展实现了城乡医疗救助与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有机衔接,提高了医疗救助资金使用效益,有效缓解了城乡困难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李军
新闻推荐
本报讯9月13日,记者从合肥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管理中心了解到,升级版“合肥毕业生就业网”再添新功能。今后,应届毕业生可以直接在网上办理签约、改派等业务,再也不用来回跑了。同时,新版网站还增加了...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