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合肥新闻 > 正文

王大郢档案馆见证历史服务民生

来源:合肥晚报 2017-09-14 07:37   https://www.yybnet.net/
[摘要]建馆30余年,馆藏档案12564卷,收集本土历史见证社会发展

○档案馆工作人员正在整理档案

○上世纪80年代的记账凭证

○户口本和粮油凭证

○老照片

○村报的相关资料

○老照片

○档案柜内放置的卷宗

○1973年的户口本

○王氏宗谱

○读者之声

○新村文艺

○1973年的户口本

○家谱内文

○档案分类存放

○档案馆工作人员正在拿档案

你见过1973年的户口本吗?你知道上世纪80年代的账本是什么样的吗?1990年时,合肥市民家里有油烟机吗?……

在档案馆,翻开有些泛黄的卷宗、有些陈旧的相片集,一本本过去的老证件,一张张过去的老照片,一行行记载着过去的文字,记录着发展的历史,也见证城市的发展与变迁。

在档案馆,从村企发展历程,居民生活记录,家谱资料,到民俗活动、文化交流等,这些珍藏的档案资料为王大郢人留下了宝贵的记忆,也成为服务民生的“好帮手”。

1档案馆成立30余年馆藏资料丰富

8月24日,记者来到了王大郢社区档案馆。推开王大郢社区档案馆的门,不见一丝潮湿的气息,却有一阵干燥的凉意扑面而来。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王惠告诉记者,为了保持档案馆的干燥,档案馆常年开着空调,防止档案馆内的资料被湿气浸泡后遭到损坏。除此以外,还尽量做到了除虫,定期整理,以便于完整地保存这些珍贵的资料。

走进档案馆,直接映入眼帘的,便是那一排排铅灰色的大柜子,和四周墙上贴满的一张张放大的老照片。老照片上,记录着王大郢社区的发展历史。一张桌子上,摆放着一本本相册集和一张张档案馆获得的荣誉证书。证书旁边还挂着一面锦旗,上面写着“为人民办实事,为百姓造福祉”,落款是王大郢新村的居民;与之相对的,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陈志伟教授所提的“兰台新苗”。

据了解,王大郢档案馆成立的具体时间还要追溯到1987年。1983年的时候,一个小修配厂改建成淝河钢窗厂,后组建淝河企业集团公司。1987年,淝河企业集团公司相应国家号召,成立档案室,并于1993年扩大为村企档案馆。

“当时那些材料搬来的时候,我们都呆住了,根本不知道怎么整理。后来领导就请了个专家来教我们,我们就跟在专家后面学,学着学着,也就慢慢懂了。”档案室创立之初,王惠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学生,面对堆积如山的档案,如何有条理的整理成册,在其中遇到的种种困难,此刻说起依然记忆犹新。

“当时的整理条件也没有现在那么好,那时对着那些资料一坐就是一天,接着就出现头发涨、皮肤发痒,浑身难受的症状。直到后来去医院看了,才知道原来和整理这些档案资料有关。”

而他们的付出,也获得了回报。王大郢社区档案馆荣获了“九三——九七档案工作先进集体”奖;1999年,王大郢村企档案馆被国家档案局晋升为国家一级档案馆;2000年村企档案馆被授予“全国优秀档案工作集体”的光荣称号……那一排墙上的挂着的奖状,那一架排放整齐的奖杯,都是对这个档案管理工作者工作的肯定。

2本土历史藏于一馆

1973年的户口本,1984年的粮油购买凭证,上世纪80年代的账本……王大郢社区档案馆里收藏着不少年代感十足的实物档案。

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王惠走到档案柜边,轻轻地摇动着手柄。柜子随着摇动逐渐地和后面的柜子拉开距离,直到留出一人的空隙后,工作人员停止摇动手柄,她灵巧地钻了进去,拿出了一份又一份包装好的档案,小心翼翼地放在桌子上。

“这个是1973年的户口本,你们看,上面还印着《毛主席语录》呢。”王惠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了这本泛黄的户口本,里面清晰地印着“向阳公社王大郢大队第九生产队”和“1973年3月24日签发”的字样。“我们王大郢先是隶属于向阳公社,然后划归骆岗镇,如今属于望湖街道。”

另外一摞则是1985年的记账凭证,总共有7本,还有一些其他年份的记账凭证。这些资料的纸张都已经有些发黄,但是保存却依旧完整,上面的字迹也依旧清晰。档案馆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样的票据还有很多,不仅有票据,还有一些其他的具有年代特色的物品,都完整的保存在这座档案馆里。

“你看,像这种粮油购买凭证你们肯定没见过吧。”同行的一位王大郢社区的工作人员拿起一张1984年的粮油购买凭证向我们展示着,“那时候国内的物资紧缺,像这些粮油生活必需品,都是限量供应的,这就是当时的购买凭证。”

3影集记录历史变迁

桌子上还整齐地摆放着几本相册集,随手翻开一本,相册集里,一张张配有文字的老照片叙述者王大郢村的历史。在一张黑白照上,一个少年正在放牛,而他的手里却还捧着一本书;后面的几张照片则是一群人在种植大棚蔬菜、办养猪场,从照片旁的文字看正是当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作出的蔬菜养殖规划;在其后,农田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小洋楼,是改革开放后用来吸引外资和专家的……随着照片的翻动,整个王大郢的变迁仿佛也在眼前跃动着。

这本影集上记录着:王大郢1978-1983年处于起步阶段,集体经济只有一个淝河路机械修理厂。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王大郢创办了淝河钢窗厂,从单一生产钢窗发展到防盗门、卷闸门、钢制家具等系里产品,实现了全村企业产值首次上千万元的台阶。王大郢还规划建设了工业区、住宅区、绿化教育和公共福利区、商贸区、蔬菜喷灌区和副食品基地区。影集中记录着,居民的幸福生活和生产的产品等。“当时我们有村办小学、幼儿园,村里还有图书馆、广播站。我们还办过村报。”说着王惠把村报的档案拿了出来。她告诉记者,“村报”这两个字还是赵朴初提的字。记者看到村报的档案中,有“新村文艺”、“读者之声”的栏目,还有一些通讯员投稿的存根。

不仅如此,在影集边上有一本签名簿,上面有着许许多多的人的不同的字迹。在这些字迹中,记者发现有许多英文、日文、韩文签名,王大郢社区档案馆已经不仅仅见证着王大郢发展,也见证整个社会的发展。

4老家谱传好家风

在王大郢社区档案馆,除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还保存着一份王氏宗谱。据了解这份家谱是2009年元月合肥地区槐荫堂圆锣王重修家谱,将几处的圆锣王氏重新团结在一起,共谱圆锣王氏新的故事和辉煌。

据悉,合肥东门王大郢社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8000人,有四分之三的人都姓王,属于槐荫堂圆锣王氏。据老谱记载,合肥东门槐荫堂圆锣王氏是元未明初社会动乱时期,人口大迁徙从江西上饶地区一个叫瓦砾坝的地方迁至合肥地区。

槐荫堂圆锣王氏有一副历史家训对联:淝水延世泽、两晋振家声,简明阐述王氏发源的区域和历史。目前槐荫堂圆锣王氏人口众多人才辈多,分布于全国各地甚至于世界各处,但主要在江淮之间。以合肥市黄巷村、王大郢村、马冲、肥西枣林王大郢和肥西栗树岗为主,目前人口数近五万人之众。

翻开家谱,细滑的宣纸上一行行王氏族人的姓名镌刻其中,犹自散发纸墨的清香。这份家谱,为王大郢村的王氏族人寻到了同族,更寻到了根。正是由于这份家谱,让王大郢王氏族人的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更有激情的为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5未来档案将数字化

档案不仅仅具有重要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3年时,王大郢城中村改造启动,为了保障拆迁补偿的公平公正,王大郢社区领导到档案馆调阅了购房合同、土地证、规划许可证、政府部门的用地批复等大量档案,给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王大郢社区有这样一句话:“档案工作,讲起来轻松,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忘掉,用起来重要。”几十年前的远视,使得王大郢的档案馆早早成立,收集到了许多历史资料;社区的重视更让王大郢社区档案馆载誉颇丰,成为国家一级档案馆。

如今,王大郢档案馆已经成为王大郢社区的骄傲,卷帙繁多的资料,囊括全面的档案,不仅为王大郢在书页中留下了过去的记忆,还为他们留下了关于生活的保障和珍贵的财富。

目前,王大郢档案馆馆藏档案为12564卷,近8万页,其中包含文书档案、失地农民档案、创建文明城市档案、人事档案、基建档案、城中材改造档案、声像档案,建档至今查阅档案人数为3600多人次,档案馆接待参观人数5000多人次。

目前,王大郢社区档案馆依然在不断地更新整理,并且已经计划通过电子录入和扫描复印等手段,将资料进行备份后,形成电子档案。未来的王大郢档案馆,将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留住更多精彩的时光。刘慧何芳芳文/图

新闻推荐

云米智能体验馆落户合肥

近日,云米科技安徽公司打造的云米智能体验馆,落户合肥信地红星美凯龙。据云米科技CEO陈小平介绍,未来三年,云米计划在全国开设3000家门店,让更多消费者接触高科技的云米,接触到高额及互联网家电。冬兴...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王大郢档案馆见证历史服务民生)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