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市统计局昨日发布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企业(简称“规模文化企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报告,去年全市文化产业多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492户规模文化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1.26亿元,其中,服务业增长速度快,战新企业盈利能力强。
文化产业主营收入增长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合肥市全面贯彻执行《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制定落实《2016年合肥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产业发展迎来发展的春天。
分析报告表明,2016年,全市规模文化企业共492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41.26亿元,增长7.3%。其中,文化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最多,达411.52亿元,增长5.9%,占全部规模文化企业的43.7%;文化服务业的增速最快,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2.5%。
营收增加,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增强。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规模文化企业实现营业利润54.39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文化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利润26.46亿元,占比接近五成,达到48.7%。
此外,文化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大为提升。2016年,全市从业人员达到83065人,同比增长17.6%,比全市从业人员增速高16.2%,高于上年同期10.6%。其中,文化服务业从业人员最多,达到39841人,增速为25.4%。
“亿字头”企业不断增多
报告在分析文化产业的企业时,表明亿元企业增多、经营状况好。2016年,全市规模文化企业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有134户,比上年同期增加9户,主营业务收入超十亿元企业22户、增加6户。亿元文化企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40.26亿元,同比增长10.2%;实现营业利润50.06亿元,同比增长20.8%。
龙头企业增加,为实现文化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分析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时,报告表明,民营企业支撑有力、所占份额高。2016年,全市规模文化企业中,民营企业共432户,增加55户,占总量的87.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0.54亿元,占总量的88.2%;全年实现营业利润50亿元,占总量的91.9%。
大企业带动性强,全市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取得新成效,文化服务业发展较快、增长贡献大。2016年,规模文化企业共新增59户,其中文化服务企业增加40户,企业数占比由2015年的52.7%提高到54.5%;主营业务收入、营业利润、从业人员等指标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速分别为22.5%、32.6%和25.4%。
战新企业盈利能力增强
战新产业代表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体现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潮流,是对经济社会具有全局带动和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报告在分析发展潜力时,表明战新企业从业人员快速涌入、盈利能力强。
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文化企业共22户;从业人员达到13128人,增长17.4%;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7.72亿元,增长7.2%;实现营业利润13.61亿元,增长33.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9.2%。
2016年,全市哪些地区的文化企业发展迅猛?报告表明,新站高新区、经开区、高新区实力雄厚、户均利润居前,规模文化企业资产总计达479.36亿元,占全市的45.8%,户均资产分别为4.46亿元、3.70亿元和3.46亿元,居前三位;三大开发区营业利润达28.87亿元,占全市总量的53.1%。
(李艳 胡茂安 记者 苏晓琼)
新闻推荐
消防成功营救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