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刚刚露出笑脸,埇桥区大营镇镇东村刘道锋的20亩大棚葡萄园内,就已是一片繁忙景象。“净重1140公斤,每公斤9元,合计1.026万元,零头不要了,就给1万整。”刘道峰送走合肥的客户,南京的一辆小货车又开到了地头。
过去刘道峰没有这么精神。2000年,不满20岁的他,因电击失去右臂,父亲早逝,母亲多病,家里唯一的财产就是3间破瓦房。后来他在外打工游荡多年,有时连自己的一张嘴都顾不住。
这穷日子过到什么时候才算是个头?2012年,在村扶贫互助社的帮助下,他建起了5亩大棚葡萄,村支部专门指定一名委员精准帮扶。一天,他拿出油漆,爬上梯子,在看管房上东倒西歪地写下八个大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那年冬天,他用一只手两条腿,打了1000多个树穴,又用一只手一张嘴扎好5亩大棚的铁丝。胳膊累得发肿,嘴里磨出鲜血,刘道峰坚守一个信念——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那年冬天,他吃住在连门窗都没有的看管房内,累急了就躺在一张不足一米宽的板床上打个盹,饿了就啃口凉馍馍。有付出就有回报。第二年,刘道峰的5亩大棚葡萄就收入了1万多元。近两年,镇村扶贫力度加大,给刘道峰增加了不少底气,他又将大棚葡萄种植面积扩大到20亩。“今年收入20万把了攥。”刘道峰告诉笔者。
刘道峰只有小学文化,但他有一股不懂就学、不会就问的韧劲。他先后多次自费到山东、南京、合肥等地学习考察。在刘道峰看管房的床头上,放着十几本葡萄丰产栽培、葡萄病虫害防治等书刊杂志,休息时就拿出来翻翻看看,不懂的地方就请教技术专家。他还专门种植了3亩实验田,里面有日本玫瑰、美国红提等近20个对比实验品种。今年刘道峰又投资6万多元,建起了一个高4.5米、宽12米、1300平方米的“三膜式”智能化大棚,全部自动控温、控肥、生物杀虫。“种出来的葡萄,不仅节肥、节水、环保,还能提前20多天上市,卖出好价钱。”刘道峰说。
脱贫后的刘道峰并没有满足现状。一个月前,他又在葡萄架下养殖2000只鸳鸯鸭。刘道峰说,这些鸭子在园内吃虫、吃草,鸭粪肥地,春节鸭子卖掉后,再种一茬小青菜,既可以出售也可以喂鸭,一亩地又能收入2000多元。
勤劳战胜了贫困。这两年,刘道峰盖了新房,娶了媳妇,得了贵子。“这日子过得越来越有奔头了。”郑杰
新闻推荐
上周(7月31-8月6日)合肥新增15盘备案,共计3911套房源,其中,市区共计5盘备案1618套房源,三县中,北城6盘备案1202套房源,肥东2盘备案373套房源,肥西两盘备案718套房源。而上周(7.31-8.06)合肥整体二手房住...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