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医疗救助政策不断完善、全面开展“救急难”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合肥市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快速发展,救助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较好地兜住了民生“安全网”,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需求。
今年34岁的徐女士,家住包河区望湖街道王卫社区。2014年,她被查出患有乳腺癌,每个月都要在医院做化疗。今年以来,她在医院做化疗和肾透析等治疗,花费了近7万元。除了医保报销近5万元外,社区又帮她申请到城乡医疗救助近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她家的生活压力。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框架,统筹城乡社会救助发展。2015年9月,合肥市政府出台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低保、特困人员供养、教育救助等8项制度和社会力量参与作为社会救助基本内容,构建了“8+1”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为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安全网提供了制度依据。
“合肥市市区农村低保与城市低保并轨,实行统一标准。县(市)城市低保标准与农村低保标准差距逐年缩小。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方面,不再区分城市和农村。”市民政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2016年,合肥市市区低保标准为户月人均551元,四县一市农村低保标准为家庭年人均3600元,分别比2013年提高了34%和118%。
医疗救助方面,合肥市救助对象从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扩大到社会散居孤儿、低收入家庭中的重病重残人员、因病致贫家庭重病患者、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救助比例和救助封顶线不断提高。2016年,合肥市统一了全市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最高封顶线8万元。2016年,全市医疗救助42.17万人次,支出救助金20890万元。
2014年,合肥市以庐阳区、包河区开展全国“救急难”试点为契机,积极推进“救急难”工作,及时救助因遭遇突发情况而陷入生存困境的群众。目前,合肥市已在全市13个县(市)区全面展开。各地均建立了县区、街镇、村居主动发现救助三级管理网络。包河区设立急难救助专项资金20万元,区、街镇两级设立资金规模每年不低于200万元。庐阳区开展“助之桥”社会救助服务传输导航项目,引导社会组织和社工参与“救急难”。
“近年来,合肥市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工作机制,建立了市、县两级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社会救助工作。运行合肥市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实现了申请救助家庭经济信息网上自动查询比对,提升了救助对象认定的精准度。”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合肥市还建立了“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全市150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社会救助受理服务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受理群众的救助项目,确保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张茹 本报记者 华新红·
新闻推荐
6月12日,滨湖地区区域化党建联盟理事会联合浦发银行合肥综合中心、合肥中心血站开展的志愿献血活动在浦发银行合肥银行活动大厅举行。30余名志愿者共捐献了6000多毫升全血。活动中,合肥中心血站的...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