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具有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科研价值以及旅游观赏价值。近年来,合肥市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取得了良好成效。
古树名木共有2504株
合肥市绿化办于 2007年至2016年先后开展了3次全市古树名木普查、2次古树名木补充调查。同时,对普查后的古树名木进行建档,每株古树名木均建立了详细的纸质及电子档案,编号、拍照、造册登记。截至2017年2月,全市古树名木共有2504株,其中名木12株,一级古树10株,二级古树42株,三级古树2440株。涉及57个树种,其中,以麻栎、柿树、黄连木、朴树、银杏、桂花、马尾松、三角槭、圆柏、枫香等树种居多。古树名木周围醒目位置,均设立了保护牌,标明其名称、树龄、保护级别、养护责任单位或者个人等信息。
给古树贴上“二维码”
为有效保护好古树名木资源,该市各级政府均设立了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自2012年以来,各县区资金投入持续增加,采取奖补机制,提高古树名木管护人员的积极性。今年,部分县区还给予本辖区内每株古树名木每年补助近千元,补助款直接打卡发放到管护责任单位或个人手中。
改善古树生长环境,做好病虫害防治。林业部门不定期组织专家对古树名木进行体检,针对部分古树名木存在的病虫害、长势衰退等问题,一树一策地制定“保健“方案。
提高古树名木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2013年12月该市绿化办对原古树名木查询管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进入这个查询系统,市民可按树种、等级、地区、编号等检索查询全市的古树名木信息。 2014年,为适应新形势需求,又办对全市古树名木制作了二维码智能信息牌。市民用手机扫一扫,便可获取该古树名木的对应链接,清楚了解这棵古树名木的详细信息,此举让更多市民加入到保护古树名木的行列中来。
建设项目为古树“让路”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部分古树名木的生存环境受到一定影响。为避免古树名木在工程建设中受损,该市绿化办同规划、建设、交通、城管等部门沟通协调,极力争取对古树名木进行就地保护。
2009年玉兰大道改造时,就曾为保护一棵70年左右树龄的大龙柏将路向东扩展约5米;2010年淮南北路为一株树龄105年的麻栎让路,并设隔离岛 “特区”予以保护;2011年包公祠蜡像馆为了保证两棵古树后备资源的正常生长而将蜡像馆挪位,后退90厘米;2012年高刘镇新桥机场公路建设时,对一株300余年树龄的桑树实行就地保护;2014年肥西华南城为一株树龄261年的杜梨调整规划,进行就地保护。
(冯亦诚)
新闻推荐
合肥市瑶海区嘉山路街道自2016年5月成立以来,积极拓展党建活动开展形式,创新党建品牌“嘉山佳话”,基层党建取得新进展。该街道开展“用脚步丈量嘉山,用真情服务发展”主题活动,街居干部走访群众2...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