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走进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你会发现以书法特色文化环境布置为主打,以国学、科技为两翼,以班级文化环境创建为辅助,并开展以校园文化环境设置为依托的校园环保活动,校园整体环境设置内容系统化的格局体现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校内拥有循环连通的道路景观雕塑;书史长廊、国学长廊、科技长廊充满浓厚的文化与科技气息;四幢教学用房墙面、走道布置,名称征集命名;松园、竹园、梅园、果园、菊园、兰园、墨耕园相映成趣。如今,学校以书法为龙头的特色教育正绽放出无限魅力,学生在翰墨飘香的校园里幸福快乐成长,全体教职工在新课程改革和一校两区的背景下不断开拓创新,谱写着一个又一个教育新辉煌。
独具魅力的书法教育扎根于幸福校园
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校长王嗣惠告诉记者,书法艺术独具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独特的育人功能,独有的美学价值,具有广泛的家长基础及丰厚的资源,能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文化气质,巩固语文教学成果,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磨练学生的意志,长期开展书法教学,无疑对深入开展素质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是一个有力抓手。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应用,对学生书写技能的锻炼,形成了不小的冲击,现实中绝大多数的学校不开设书法课程,学生希望学习书法,只能通过其他途径。而颐和佳苑小学从2002年开始,在师资和硬件条件都还比较缺乏的时候就全面开设了书法课程,并正式纳入课程总表,面向全校学生实施书法教育。这也成为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为了提高书法教学质量,学校一手通过专家引领,先后聘请任世杰先生、武韶海先生及教研员定点指导书法教学,一手通过校本培训培养学科带头人和骨干,解决书法教育教学中存在的困惑及困难,解决书法师资问题。学校多年来坚持进行面向全体教师的书法培训,规定全体教师每周完成一定量的“三字”(毛笔字、钢笔字和粉笔字)练习任务,由李志武副校长直接监督和检查,培养了一大批书法专、兼职教师,全体教师重视书法已蔚然成风。学校领导的率先垂范更带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孩子们课间活动的走廊,举目可见书法的经典,抬头就是书法历史的“长河”(学校建有书史长廊),墨耕园设计别具匠心,耳濡目染传统书法文化。“舞文弄墨”不再是专任教师的专利,“翰墨飘香”已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
据了解,学校专门利用每周一节大课的时间作为校本课程,全面开设书法课程,由专任教师任教。并利用校园网络,播放书法指导录像和视频,20分钟书法练习的小课从未间断过。随着书法教学的深入开展,学生书写能力逐渐形成不同层次,学校将书写能力较高的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集中的提高培训,使这一部分学生逐渐形成书法特长。在此基础上,学校长期开展丰富多彩的书法展示活动和比赛,给学生展示、提高搭建平台。每年举办的校园文化艺术节是集中展示学生艺术才华的舞台,教师和学生的现场书法总会博得领导、家长和同学们的喝彩;特长生的书法作品被精心装裱,悬挂在校园的走廊、教室,为创建浓厚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服务;各级各类书法竞赛,检阅了书法教学成果,提高了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锻炼了特长生的能力。得益于书法教育扎实有效的开展,学校先后有上千名学生在国际、全国、省、市、区各级比赛中获奖,并荣膺“全国写字教育实验学校”和“全国规范汉字书写实验学校”。
创意十足的特色活动彰显经典文化的影响力
2016年5月19日上午,一场书法艺术嘉年华活动让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闪耀江淮,近千名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一起用毛笔书写“和”字,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本次颐和佳苑小学首届书法艺术嘉年华吸引了安徽省内20多位书法名家的莅临,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安徽省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著名书法家张良勋、中书协、中美协会员,安徽省书协艺术顾问,国家一级美术师周彬等大师莅临现场。大师们为学校题写校训,20多位大师在长达50多米的画卷长轴上,进行创意写作。这都成为学校书法教育不可多得的珍品。孩子们原创作的《汉字王国的故事》将汉字书写,汉字的作用进行了有趣的表达;舞蹈《乐园》全面展示校歌的灵韵与优美;《少年中国说》更是将书法、武术、诵读融合在一起,全面展示了颐和佳苑小学学子的精气神。
和,是和谐;和,是和睦;和,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颐和佳苑小学的校徽就和字为立意来构建而成。由李志武副校长领衔书写的千人书和,将本次艺术嘉年华推向高潮。李志武副校长站在巨幅的宣纸上,用巨大的毛笔,写出和字,苍劲有力。百位老师和千名同学一起书写和,构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和艺术美感的画面。一横一竖显示天地正气,一撇一捺构建天地平衡。为了将书法艺术很好的传承与表达出来,颐和佳苑小学还建成了安徽省最大的书法博物馆——墨耕园。莅临现场的蜀山区政府领导与书法家们一起为墨耕园揭牌。走进墨耕园,极具传统特色的书法文化迎面而来,孩子们弹奏着古筝,书法家们徜徉在园子里,欣赏着孩子们的作品与园中特色,不时发出阵阵赞叹。此次书法艺术嘉年华是颐和佳苑小学书法艺术特色的一次完美展示,也是全校师生精神面貌和学业学术水平的一次有力提升,更彰显出学校在传承经典文化上所做的不懈努力。
正如王嗣惠校长所说,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坚持以“播种教育”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想通过学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颗善良宽容、文明高雅、探究追寻、勤于思考的种子,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奠基,而全体教师始终坚持“以生为本,播下慧根,环境熏陶,继承创新,细心呵护,体验养成”为教育目标。如学校每年9月份开学所举行的特色开笔拜师礼仪式,就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将仪式安排在教师节来临之前,是希望这样的开笔拜师仪式让学生在凝重庄严的仪式中,体验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让学生把上学求知作为一种神圣使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感受中华民族传统的勤学苦练、尊师孝亲、崇德立志、仁爱处事的文化精粹。此外,学校还拥有腰鼓队、绘画、陶艺、古筝、葫芦丝、围棋、经典诵读、象棋等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学生社团,从而让孩子们的选择更多,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校园文化艺术节中的“经典诵读周”,孩子们或吟或唱或演《弟子规》、《水调歌头》等传统国学,再现了经典魅力。
传统的节日文化绽放在孩子的心灵最深处
据了解,在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用别具一格的传统节日文化活动来洗涤孩子们的心灵世界,一直都是学校传承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
每年的重阳节来临之际,为弘扬“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美德,颐和佳苑小学的学生代表在老师的带领下会来到辖区老人家中,为老人送去节日问候,并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百行孝为先,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校组织这样的活动,一方面给老人送去一份温暖与关爱;另一方面,也为同学们参与社会实践提供了一次很好的机会,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丰富孩子们的文化生活,让孩子们可以更进一步了解端午节文化,体验到亲手实践包粽子的乐趣,颐和佳苑小学会特别策划“粽情端午——大家一起包粽子”等活动。通过包粽子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到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孩子和家长们一起分享动手的快乐,更拉近了家校之间的距离。
在阖家团圆的中秋佳节,为丰富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培养和树立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颐和佳苑小学会组织学生开展“中秋佳节话团圆”手抄报创作活动。在班主任的精心指导下,同学们积极参与,精心采编内容,认真创作,设计出一张张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充满童趣和传统韵味的节日小报,用文字和图案传情,表达中秋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充分展示了当代小学生的聪明才智。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们对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也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文化生活。“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学校会举行巧手做汤圆、猜灯谜等活动,在妈妈们的帮助下,同学们还会将亲手制作的灯笼挂满教室,使得教室格外炫丽多彩,将“品年味赏年俗”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一盏盏形态各异的灯笼预示着同学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让同学们既深刻地了解了元宵佳节的习俗,又从猜灯谜等活动中获得了更丰富的课外知识。
春节历来都是中国人最注重的节日,为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他们对春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合肥市东方学社就曾来到颐和佳苑小学,给孩子们带来过一节“春节那档子事儿”的体验活动课。活动中,教师向学生介绍“年”的来历、扫尘、贴春联、放爆竹、吃年夜饭、守岁、压岁钱等知识,并通过课件展示有关场景,激发学生对春节风俗的探究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徜徉在墨耕园中,嗅着浓浓的墨香,你一定会想到“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现代教育之中”这个摆在每个教育人面前的重要命题。而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量体裁衣”的传统文化育人模式,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无疑为这一命题提供了鲜活、宝贵的实践案例。 李志武 王兵
新闻推荐
和平广场和平广场寓意和平,胜利广场迎接胜利,人民广场属于人民。对于合肥人来说,这三大广场是历史、是地标、是文化,是乐园更是家园,见证了城市的变迁,因而有着特殊的意义,人们对这些广场也有着非比...
合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合肥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