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属于私人财产载体的银行卡,却被当做商品在网上公开买卖,且被不法分子所用,成为各类诈骗活动的“保护伞”,原因何在?
卡贩子出售银行卡达千元
今年5月至7月,广东省公安机关侦破一批冒领、网上买卖、非法持有银行卡的案件,缴获银行卡4000多张以及一批U盾、电话卡、身份证。
参与查办案件的警官吴武强告诉记者,犯罪嫌疑人往往先以50元-100元不等的价格向一些群众收购真实身份证,后利用身份证在银行办理银行卡,再以“诚信卡行”“银行卡”为昵称注册QQ、建立QQ群等方式发布交易信息,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作为一整套 “产品”,以1000元左右的价格转卖给下游不法分子。
近年来公安部门持续加大整治银行卡网上非法买卖的力度,但广东、北京、安徽等多地屡屡查获此类案件,且犯罪嫌疑人利用聊天、社交等网络平台开展行动,手段越来越隐蔽。
违法办卡如何得手?
——“批发”身份证。据警方介绍,犯罪嫌疑人主要通过收购的方式获取真实身份证件。真实身份证大部分来自城郊或农村地区的“85后”“90后”,“他们对身份证会被利用从事违法活动缺乏认知,平常生活需要用到身份证的时候也少,在一点小利益诱惑之下就让犯罪嫌疑人轻易得手。 ”办案民警称。
——挂失、验证背后或存漏洞。虽规定需本人携带身份证办理,但在验证是否为“本人”这一环节上,银行显得 “力不从心”。在广东、安徽多起类似案件中,犯罪团伙根据收购来的身份证照片,选择容貌、年龄相似的办卡人员进行操作。 “专业团伙会进行培训,办卡者对身份信息已经倒背如流,甚至坚称自己整了容”,相关办案民警说,即便是被办卡银行发现,办卡者往往以“身份证是捡来的”为理由进行搪塞。
广州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层管理人员说,不同银行、不同地域,实名开卡规定执行的严格程度可能存在差异。除此之外,部分银行片面追求发卡量等规模性指标的业绩考核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令身份核实环节出现漏洞。
——办卡“无上限”,跨行信息不联网。 “帮忙淘宝刷信誉,办张银行卡就给50元”,这样的信息时常在网上传播,直接收卡成为一种渠道。中国建设银行合肥市一支行负责人表示,目前个人办理借记卡最多只能4张。然而该系统只能获取办卡者在建行单一银行的办卡记录,跨行间的信息并不“共享”。
电信诈骗成银行卡消费“大客户”
猖獗的银行卡买卖,为洗钱、行贿受贿、偷税漏税等非法活动提供了机会,且近年来在电信诈骗中成为重要的“作案工具”,一方面电信诈骗成为银行卡买卖的 “大客户”,另外一方面,诈骗团伙得手后立即将诈骗得来的钱财迅速转移到买来的多个银行卡中,加大了警方侦破、追赃的难度。
警方提醒,切忌将个人身份证出售给他人,因贪小便宜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法律风险甚至承担刑事责任。一旦证件丢失,应第一时间办理挂失,防止被冒用。
作为遏制银行卡买卖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相关专家建议,公安机关应建立更加严格的身份证办理、使用、作废制度,减少利用他人遗失身份证办理银行卡后出售的可能。还应该尽快完善身份证信息管理系统,通过推进身份证植入指纹信息工作,提高身份证的识别度。同时,规范银行卡申领程序,加强账户管理,落实实名制。
“归根结底还要呼唤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王云飞说,应适当提高银行卡特别是借记卡的办理门槛,同时各银行间形成沟通体系,让 “卡贩子”无处容身。
叶前 陈宇轩 陈诺
新闻推荐
读査结联诗集《时光渡口》有感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