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瑶海区正式确定为全国21个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区之一,成为全国唯一一个县区级“国字号”老工业搬迁改造试点,瑶海区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坚持以转型发展为发展方向的瑶海区一直在探索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强定力增张力,在以文化软实力推动城区转型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擦亮工业文化底色,升级老城区。瑶海区曾有着辉煌的历史。计划经济时代,包括安纺、安拖、合钢等一大批国有企业让瑶海一区GDP占全市半壁江山。瑶海成为合肥市乃至安徽省的工业基地,更涌现出众多的全国和省市劳模,形成了内涵深厚、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铸就了敢为人先、争创一流的瑶海精神。改革开放以来,凭着这股子精神,瑶海区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中,充分发挥沉淀的工业文化内涵作用,在城市的大破大立中践行群众路线,主动开展阳光宣传,激发工人阶级奉献、无私的品质,形成了全国和谐搬迁的“瑶海模式”,引来媒体广泛关注。近两年来全区已实施老旧小区、棚户区改造项目约90个,累计完成拆迁500多万平方米,为瑶海华丽转身做好准备,也为未来老工业基地的涅槃重生奠定了基础。
推动文化产业升级,主打创意牌。文化也是生产力,文化发展更需要载体,瑶海区重点项目之一的区文化艺术、全民健身和公共卫生等三个中心建设项目正日夜成长、拔地而起。建成后,将为全区群众提供文化艺术、健身休闲等“一站式”公共服务,也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增添了文化底蕴。文化产业是文化自我发展的动力所在,为此,瑶海区坚持“规划引领抓区域、扶小引大抓企业”的原则,制定《关于推动瑶海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并以创意文化产业发展为规划重点,组织编制“合钢文化创意产业园”、“瑶海湾”城区概念性规划、二十埠河湿地公园等文化产业规划编制,扶持裕丰花鸟鱼虫市场等文化企业做大做强。
(下转2版)(上接1版)另一方面整合现有资源,盘活闲置用地,建设文化体育活动场地、社区多功能活动室及文化体育设施,以及各具特色的小游园、小广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关注群众文化生活,亮出新“名片”。在抓好文化软硬件发展,提升城区品位的同时,瑶海区更积极挖掘地域特色,繁荣群众文化。先后举办了“邻居节”、“书香瑶海”演讲比赛、“魅力合肥、奋进瑶海”家庭才艺展示赛等活动,10多万名群众参与或间接参与。其中,采用“自下而上、群众点单、相关部门及街镇开发区搭台”组织的“邻居节”活动,自2012年起已连续举办两届,现正着手开展第三届。通过活动开展,不仅让老工业基地的居民找回过去工厂大院互帮互助的那份温馨和睦,也给了新瑶海人尽快融入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一次良好契机,同时也推进了老工业基地的人文建设。针对不同受众群体,瑶海区每年还开展送戏下基层、体育进社区及其它各类公益讲座、公益展览、公益演出近百场次,切实增强了文化吸引力,为老工业基地改造营造了良好氛围。
构筑主流价值体系,唱响主旋律。瑶海不仅拥有源远流长的工业文化、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还十分重视深层次文化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科学推进瑶海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支撑。在培育核心价值观体系的过程中,瑶海区建立了166个覆盖街、居、学校的“道德讲堂”和区“道德讲堂总堂”,邀请辖区内的“中国好人”、各类志愿者等“现身说法”,营造“崇德尚善”浓厚氛围;建成89个社区志愿服务广场做到全覆盖,拥有注册志愿者近6万人、非注册志愿者约4万人,社区建设、应急救助、环境保护等五大类100余支志愿者常年开展活动,“和谐春运”、“红头车”等多项志愿服务得到了中央文明办、省市文明委的认可。加强中国好人、道德模范的宣传、挖掘和培育,瑶海已有1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 开拓网络文化阵地,占领制高点。在全媒体、自媒体时代,走好网民的群众路线,首先就必须在网络文化阵地的开拓与培育上做到了先人一步,拓宽平台、丰富载体。瑶海在这方面勇于探索、收益颇多。如运用新媒体推动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宣讲工作,就是对瑶海文化创新力的在线激活;如建立全国首个动迁微博,即时发布微博,全程动态记录,倾听群众心声,在网上搭建起与民传情达意的新平台;如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发布二维码,建立微信群,实现无限交流讨论,将群众路线延伸到网上,为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激发了新的活力和竞争力。
(阮思源 张瑾 关堂所)
新闻推荐
本报讯 6月18日上午,车站街道濉溪东路社区举办“小巷大爱、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市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局局长黄卫东、副局长沈梅农,区领导李锋、高强、李玲、尹华利等...
合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合肥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