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日前印发《2010年保健食品安全整顿工作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整顿保健食品市场,有效遏制保健食品违法乱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此次大整顿将给处于高温状态的保健食品市场吹来一股冷风,专家表示,不仅保健食品市场亟待“泄火”,消费者更需冷水浇头。
实施方案要求,对保健食品广告夸大宣传功能的,一律曝光违法产品及其生产、经营企业,并移送执法部门依法查处。对生产经营假冒伪劣保健食品以及利用公益讲座等方式变相销售假冒伪劣保健食品的,一律依法严肃处理。对普通食品违法宣称具有保健食品功能的行为,各地保健食品监管部门要按照“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及时依法处理。
据中国保健协会不完全统计,2006年保健食品行业产值约为550亿元人民币,2007年约为600亿元,2008年约为800亿元,2009年达到1000多亿元,稳步增长势头良好。然而,随着市场扩容,保健食品行业乱象丛生,不断挑战监管红线。
据中央电视台公布的一项新闻调查结果,群众对保健品的不信任率为53%,非常不信任率为34%。
专家指出,我国保健食品行业存在五大亟待破解的症结。首先,保健食品法律法规不健全,《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影响了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和监管工作的开展。
其次,非法添加违禁物品情况时有发生。保健食品里添加药品主要出现在减肥、调节血糖以及抗疲劳产品中,且大多是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的处方药。
再者,篡改、假冒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一些保健食品将普通食品批号“卫食字”擅自改为“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有的将保健食品、保健品批号擅自改为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还有一些根本没有获得批准的三无产品直接冒充保健食品或药品,在包装上印制以上文号。
第四,保健食品虚假夸大宣传严重。产品说明书和标签不按批准内容印制,擅自增加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甚至故意混淆食品与药品的界限,夸大声称治疗功能。
第五,个别企业违规生产,存在安全隐患。保健食品生产委托加工现象普通,但由于委托双方各自所负的责任不够明确或难以界定落实,部分加工的方式增加了保健食品受污染的环节,难以保证产品质量。
专家特别提醒消费者,保健食品看起来很美,消费者需防看花眼,保持理性客观是躲避陷阱的关键。 (周照)
5月18日,合肥市某超市内,写着“安徽特色”的一组食品柜台引来很多消费者。超市工作人员介绍,由于火热进行的四体会带来的客流量猛增,具有安徽特色的商品受到了游客的青睐。 本报记者张良弓摄
新闻推荐
法院调解物业方赔偿
合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合肥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