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庐江 > 正文

老街新貌: 繁华依旧在 故事永流传

来源:合肥晚报 2021-11-26 00:42   https://www.yybnet.net/

○奎星楼

○样巴街桥张璇摄

○文昌路

○二龙街

○同大镇的二龙街

○巢湖城西的样巴街杨钧摄

很多城市都有一些老街旧巷,一点一滴都记录了最初的生活面貌。不过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老街也在逐渐旧貌换新颜,继续讲述着精彩纷呈的人文故事。

二龙街:在庐州百姓中口口相传

庐剧中有一名剧叫《小辞店》,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如果你仔细听《小辞店》,会不断听到“二龙街”这个词。庐剧是合肥地方剧,那么这个“二龙街”又在哪里呢?其实,“二龙街”在过去可是一条相当出名的老街!

从合肥沿着合铜路去庐江,过肥西县三河镇之后,再过一座大桥,就有一条街道直通合铜路,路口还竖着牌坊一样的牌楼。街口颇为繁华,有不少饭店、商店,这里就是庐江县同大镇著名的二龙街。

实际上,如今二龙街的繁华远不能与曾经相比。曾经的二龙街,真可谓繁华空前。三河镇与二龙街相毗邻,由于当时三河集镇水陆交通方便,商贸十分发达,成为徽商几个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于是二龙街上的客栈、酒楼、药店也一个个应运而生,人丁兴旺,生意兴隆。

1938年秋天,因日本军队全面侵华,合肥、芜湖、南京等沦陷区的居民大量涌入三河,使三河镇和二龙街居民一下子膨胀至七八万人,由于消费陡增,商业猛扩,当时这里一度有了“小南京”之称。

据当地老人介绍,庐江县同大镇的“二龙街”与肥西县三河镇的“二龙村”一水(杭埠河)之隔。上世纪70年代, “二龙村”还是“二龙街”的一部分,辖属庐江县原“黄道乡”,当时的乡政府就坐落在“二龙街”。1978年,庐江、舒城、肥西三县兴修“引马入巢”水利工程,开辟了杭埠河,使得“二龙街”与“二龙村”分隔东西。1991年秋季,省政府在调整地域管理时,将“二龙村”划归三河镇。治理杭埠河时二龙街被拦腰切断,一段留在肥西县三河镇,一段留在庐江县同大镇。两者都叫二龙街。

二龙街的出名可不单单是因为它是商品集散地,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条街的得名。

在二龙街与三河镇古街之间,曾经有一个“二龙”牌坊,这个牌坊几经修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拆毁。这个牌坊据传就是宋太祖赵匡胤称帝后修建。

相传公元929年,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的赵皋(今河北涿州人),因朝中奸臣向皇上栽其“谋反罪”,皇上大怒,口谕灭赵九族。得知灭门之祸后,赵皋带着妻子和赵匡胤、赵光义两个幼儿连夜逃命。随后,官兵一路追杀。

赵皋奔波数月之后,妻子病故,他只得携两个儿子白天隐居,夜晚赶路,向南方逃难。故老相传,赵皋带着赵匡胤、赵光义两儿子住在现在的庐江同大镇和肥西三河镇一带,并投住当地的桃花客栈。而客栈主人颇懂医术,多年来一直慈善于乡邻。看着赵皋两个儿子患有疳积之病,于是免费给予医治和调养。

赵匡胤称帝后,在二龙街建“二龙”牌坊一座。同年,赵匡胤还令官差奉送桃花客栈“黄道”镀金匾额一块。此后此地一直以“黄道”作为行政命名,沿袭至今,之前说的黄道乡就是因此而得名。而桃花客栈及附近所在的集镇,则一直被人们称为“二龙街”了,二龙指的就是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了。

不过真正让二龙街得以在庐州百姓中口口相传的还是因为庐剧中的经典剧目《小辞店》。

话说清代道光、咸丰年间,二龙街有家客店,店老板姓胡,名翠莲,排行老二,人称胡二姐。胡翠莲不但人俊俏,而且能言会道,生意做得十分红火。剧词唱道:(胡家客店)“到春天茶叶客六安瓜片,到夏天绸缎客苏州乌眉,到秋天骡马客湖广福建,到冬天皮货客西口北边。”

一个春日的傍晚,一个操外地口音、浑身打颤的年轻人来到店中,要求投宿。此人叫蔡鸣凤,湖北省细水县(今浠水市)蔡家庄人,新婚离家出来到三河做麻绳和红花草籽生意。蔡鸣凤刚娶朱家庄朱茂清之女朱氏为妻,而朱氏与姨表兄陈大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洞房花烛夜,蔡鸣凤知情后,与朱氏大吵了一场,然后来到三河镇二龙街。因为长途奔波,加上雨淋衣湿,蔡鸣凤发着高烧。热情的胡二姐请来郎中为他看病,还问起蔡鸣凤的身世,蔡鸣凤由于担心被人耻笑“妻子心中有别人”,便谎称父母早逝,自己家中并无第二人。

蔡鸣凤住进客栈后,老实本分,有时见客栈人多,便主动帮忙。胡二姐丈夫整天在外赌钱,很少回家,胡二姐和蔡鸣凤日久生情,做起了“露水夫妻”。

一晃三年过去了。一天,蔡鸣凤接到岳父写的一封家书,信中除叙述岳父母年事已高和思念女婿外,还隐约提到了女儿不守妇道。蔡鸣凤看后,前思后想,决定回家一趟了结此事。胡二姐备上衣服雨伞和三百两银子,送蔡鸣凤启程上路,两人难舍难分,约好来年三月再见面。

蔡鸣凤回家之后,朱氏和陈大雷合计将其杀害,还诬陷朱父谋财害命,杀死了蔡鸣凤。县太爷认为人证物证俱全,将朱茂清打入了死牢。最后因一名小偷目睹了整个事件的经过,出堂作证,至此,一桩惊动鄂皖两地的杀人命案终于告破。二龙街的胡二姐得知凶信后,千里迢迢赶至蔡鸣凤的坟前吊唁,诉说衷肠。事毕,一头撞死在蔡鸣凤的墓碑前。

这段生死恋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实为大胆之举,一时,在安徽合肥和湖北等地广为流传。后来,人们将这个真实的故事,改编成庐剧《小辞店》,很快唱红了大江南北。

文昌路:源于清朝的文昌大街

在庐江县庐城镇 “五纵五横”的城区道路中,其他路名均冠以时代特色的新名,如“长江路”、“黄山路”、“文明路”等。但唯有一条“文昌路”仍沿用百年老街名,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文昌”,星官名,又名“文曲星”,古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庐城“文昌路”原名“文昌大街”,源于清同治年间。

庐江县乃“文翁故里”。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庐江乐桥)人。西汉景帝时为蜀郡守,是中国历史上地方政府创办官学第一人。为官一生,以倡导文治而政绩卓著。受文翁影响,庐江县历代重教兴学,自古文风昌盛。隋开皇三年(583年)改舒县为庐江县后,其县署于“唐中宗景龙年间(707—710年)移于今所”。(宋《太平寰宇记》)并相继于北门建文庙、创学宫、设书院。元、明两朝鼎盛时有毛公书院、崇文书院、潜川书院、崇正书院等八所书院汇聚四乡之俊秀。到了清朝,重教之风尤盛。为供奉“文昌”,康熙、同治年间,先后又在文庙西北建“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并大兴县学和学堂。仅县城大西门内就有庐江中学堂(即今庐江中学)、广益学堂,还有十余家“师塾”和“经馆”(即私立学校),呈现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繁荣局面。此间,由文庙向西,其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和学堂、经馆,形成一条“文昌”大街,成为庐江县文人学子讲学、读书和每年祭祀文宣王(孔子)的集中场所,乃古老的庐江县城人气最旺的繁华之地。

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淮军将领、广西巡抚潘鼎新(庐江县广寒乡人)捐资,将始建于明、毁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位于文昌宫后的奎星楼重建于文庙左侧环碧公园畔(现复建于城东新区)。该楼高三丈二尺,三层六面,飞檐翘角,铃铎垂悬,筒瓦兽灵。楼的最上层朔有奎星(古天文学二十八宿之一,专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点斗神像,一手执珠笔,一手直指脚下,寓意着将每年的“状元”就圈点在此一方土地上。

据庐江县志记载,自南唐伍乔(今庐江城关马厂人)金陵殿试中进士第一(状元)至晚清,全县共有44名进士(武进士5名)、198名举人(武举65名),713名贡生。传留于世的经史子集也多达138部。全县文教昌盛,人文学术成就应运而生,科甲起家者承传不绝。在影响中国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人物中,就有庐江籍黄金台、刘体信、吴廷香、卢国华、吴保初等十余人之多。其中,曾号称“清末四公子”之一的吴保初影响最大,被康有为誉之为“文学才节显闻于世,乃才士也。”庐江人骄傲地说,此乃县城有文昌大街,赢得“文昌星”高照之故。此说当属唯心,但庐江人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

逝者如斯夫,千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古“文昌大街”上的文庙、文昌宫、文昌阁、文昌祠等均已成为历史。今日之新“文昌路”东至环碧公园,西至黄山南路(县体育馆),全长约2000米。宽畅的水泥路旁,矗立着庐江中学实验初中、城关小学,以及庐江县教育局、文化馆、图书馆、文物管理所和文化大厦等文教单位的现代化建筑。在浩瀚的历史长卷里,庐江县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正在继续描写着更新更美的篇章。

样巴街:在喧哗中有着属于自己的宁静

位于巢湖市城西的样巴街,是串联起东风路和环城路的一条老街。

历史上,样巴街偏于城西一隅,水路互通,是传统农具交易的地方,取名时就随农具“扬把”而来,时间推移,渐渐被“样巴”所替代。又有说法,在过去巢湖古城中有“九街十八巷”,而样巴街俯瞰外形形似“扬把”,所以如此取名。无论何种说法,如今看来都不重要了。因其地理位置,居于闹市,却在喧哗中有着属于自己的宁静。像许多老街老巷一样,青石板的街巷被拓宽后的水泥路代替。

老街里还有一些单位办公地,但更多是私家商户聚集。接着地气的样巴街,天天演绎着百姓的家长里短。随意走走,每个商铺里都有繁忙的身影。一个路遇,一个交谈,一个招呼,多少年了,都是街坊问候的方式。

那些临街的巷陌,穿越着记忆,青砖石墙,像是潜藏在老街深处记忆的书册。想象着过去临水而居,这些排列开的老巷走动的身影。

腊味冬晒,老街里最寻常见。客居他乡人,时常会在异乡的冬季惦念着家乡的腊味。一刀清蒸的咸腊肉,或者是用上市的青蒜辣椒炒出,是佐餐的良品,家乡的味道。

城市里地道的美味,往往潜伏在老街古巷里,样巴街也不例外,地方土菜、家乡锅贴常常成为美食探索者寻觅的地方。

冬日晴朗的日子,老街的人们一定要分享到极致,到了落日的时候,听的最多是家家户户拍被去尘的声音。阳光下,老人打着盹儿,暖暖的。

一座留存的徽式民居,是样巴老街里最古老的建筑了。从天河引水而进,穿过样巴街,循环到古城的环城河里,迂回到裕溪河而出,也造就了过去样巴街便利的水运。小桥流水人家,随着城市水治理,样巴街桥下的水变得更为清澈了。走在样巴街石桥上,望着桥下潺潺水流,老街似有水乡的感觉。

(下转04版)

新闻推荐

数字化养蟹 提质增效

近年来,安徽省庐江县白湖镇采用现代技术改善传统养殖模式,依托生产养殖、市场销售、品控监管等数字化手段养殖螃蟹,助推产业...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老街新貌: 繁华依旧在 故事永流传)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