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拍施工现场。
本报讯 8月21日上午,随着大打桩机稳稳放下最后一根钢板桩,石大圩因破圩出现的破口基本完成打桩隔水。目前,只留下近二十米的小缺口,用于圩内蓄水外排。由“几”字形钢板桩连接而成的百米隔水墙,是水务工作者连续奋战一周的成果,也是石大圩撤离百姓们早日返乡的曙光。
石大圩破口处已基本完成围堵
“好,往下放、往下放,往右偏了一点……”8月21日上午,在庐江县白石天河与石大圩的交界处,一艘大型作业船上巨大的打桩机正吊起一根18米长的钢板桩,准备打入水面下的沙土层。随着一阵轰隆隆的震动,最后一根钢板桩在固定位置稳稳地打入水中,意味着石大圩堵口复堤工作中,现阶段的堵口工作基本完成。
“整个缺口大约有124米长,目前我们已经围堵了100多米,还留了近20米的缺口用于圩内蓄水自排。”据负责现场施工的安徽水安建设集团工作人员汪亚鹏介绍,现在石大圩内部水位较高,可以自发地向白石天河排水。“等下一步水位下降到无法自排了,我们再等待指令实施最终封堵。”
正站在船上介绍工程进展的汪亚鹏和同事们,每个人都穿着救生衣、戴着安全帽。尽管已经仔细防护,他们的胳膊、脸上、脖子都已经被晒得黝黑。“我们从8月12日接到通知进场,到初步勘测完毕15日正式施工,大家已经在船上作业整整一周了,就没有停过。”
不需要下水但却浑身湿透
在打桩的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把即将打进河道里的钢板桩与前面已经打好的桩连在一起。所谓的连在一起,就是将每块桩两侧的凹槽与前一块桩的凹槽卡扣在一起,增加它们的稳定性。而45岁的张亮和他90后工友周洲,就在现场负责着这一项扶桩的工作。
“我们要下到小木板船上,把船划到桩墙与大船之间。一个人控制木船的位置和稳定性,另一个人扶着吊起来的钢板桩,把它底部对准前一根的凹槽。”张亮说自己和周洲每天就站在木板船上,虽不用下水但身上从早到晚都是湿的。
机器运作会产生震动,震动激起水花身上就被打湿了;钢板桩凹槽处存留着水泥,打桩时两桩凹槽磨合时,水泥块落进水里,溅起水花身上又被打湿了;前几天持续高温,中午在35度以上的高温下作业,身上又被汗水浸湿了。张亮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双手,因为长时间接触洪水,水里的细菌和微生物让他的一双手腕长满了红疹和血泡。
“有时候热得不行了,实在太累了就跟同事换一下,两个人轮流扶桩,只有把桩扶直扶稳了,打进去才能把洪水隔开。”张亮说即使每天浑身湿透,自己和工友也从没想过要停一停。“还有那么多人等着回家,早完成一天,他们就少损失一些。”
我们多打桩一块,群众回家早一天
水安集团的其余施工人员们也和张亮一样,每天凌晨5点多天一亮,就已经乘坐快艇来到了作业船上。考虑到打桩偶尔会遇到障碍物,需要工作人员下水摸排水下情况,如果天黑了存在很大的作业风险,因此每天只能施工到晚上7时,天一黑就必须停止施工。“因为施工时间有限,我们为了加快进度,就只能早上尽早展开作业,中午轮换着吃饭,趁天亮尽量加快进程。”
看见石大圩村民们精心修建的房子,那些两层小楼如今也只有二楼露出了水面,施工人员的心中也是万分焦急。“心里着急但是工程不能大意,每次打桩遇到阻碍,都要派蛙人下去探查一下,看看具体是什么情况。”为了保障打桩质量,防止后期出现渗漏,仅一百多米的桩墙也顺着地下障碍物,进行了曲线调整。
“为了节省路上的时间,我们前往作业船只能坐快艇。”这艘仅能坐下几个人的白色快艇,也成了施工人员来往通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往返需要坐快艇,连中午的盒饭也是靠快艇送来的。”就这样在作业船上坚守了一个星期,大家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们多打桩一块,群众回家早一天。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孙皞乾/文 高博/摄
新闻推荐
8月19日,庐江县矾山镇马新中村振兴家庭农场,村民们在谷场晾晒朝天椒。目前,庐江县进入秋收季,村民们趁着连日晴好天气,采...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