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刘成璐本报记者 朱琳琳
“我从8岁开始织网,现在虽然已织不了网,但可以做点 ‘捻网\’‘捉网\’的活。 ”日前,庐江县石头镇三拐村村民张茂英正坐在家门口“捻网”,只见她一边和邻居聊天,一边用双手在要加工的渔网间上下捻搓着。
张茂英家是贫困户。去年6月,石头镇开始在各村建立扶贫车间,张茂英也尽力而为发挥自己的特长。她手中要加工的渔网,就是在扶贫车间领的。每个月,车间工人都会定期将半成品送到她家。她则利用闲余时间,做些“捻网”“捉网”的活,一天也能挣十几块。 “多亏了扶贫车间,不然我已过了干重体力活的年纪,到哪找事干呢。 ”张茂英一边捻网,一边笑着说。
在石头镇有不少像张茂英一样的贫困户,他们因身体、家庭、年龄等原因不能外出打工,而渔网扶贫车间正好提供了“用武之地”,让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挣钱。 “我们利用‘渔网之乡\’的特色优势,和渔网企业对接,建立扶贫车间,带动贫困户就业,让他们拥有稳定的‘造血\’能力。 ”石头镇副镇长马林向记者介绍道。
贫困户莫巧玲,家住三拐村长岗村民组。虽然先天聋哑,但她已经在安徽金海渔网有限公司打工8年。记者采访时,她正在补网机前工作,公司负责人吴礼清正在和她进行简单的手语交流。“补网工作适合她,她干事也很认真,工作这些年从来没出过差错。”熟悉莫巧玲情况的吴礼清说道,“她一个月可以挣2000多块钱呢。”据介绍,目前,金海渔网公司已有20多位贫困人员在车间上班,不算加班工资,每人每月平均工资均超过了1600元。 “能给他们提供就业平台、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我们也很开心。 ”吴礼清笑着说。
渔网制造和其他企业生产不一样,在渔网车间,拉丝、编织、绕网、包扎……这些活,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以干。在安徽孔敬渔网厂有限公司的车间里,贫困户梁英云正在繁忙有序地工作着。梁英云是三拐村的贫困户,她在车间干的是绕网工作;活不累,每个月固定工资1450元,加班工资还另算。因为家里有身患癌症的丈夫和3个尚在上学的孩子要照顾,梁英云肩上的担子很重。 “在扶贫车间上班,既能照顾到家里,还能挣钱,可以减轻点家里的压力。”梁英云笑着说。据孔敬渔网公司负责人左诚介绍,目前,在该公司车间上班的贫困户有7人;此外,还有10余户贫困户分布在公司旗下各经营点,这些贫困户一天也能挣30元。
“如果贫困户在扶贫车间实现了稳定就业,镇里会给企业一定的资金补贴、金融贷款和用工帮助。 ”石头镇党委副书记左东流介绍道,该镇拥有渔网企业680家、网机3100台套,当地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通过“渔网企业+扶贫车间”的模式,打造扶贫品牌,让贫困户都能真脱贫、稳脱贫。如今,该镇8个村全部建立了扶贫车间,带动了382个贫困户406人长期就业、稳定增收、持久脱贫。
新闻推荐
技能脱贫培训助力贫困户开启“致富门”
庐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庐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