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受灾,庐江抗洪一线形势牵动众人心。而那些被迫离开家园居住在临时安置点的群众,也让人关注,他们的生活怎么样?每天能否吃饱?尤其是这两天高温,能洗上热水澡吗?带着这些疑问,昨日,记者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走走停停,在前行了2个多小时后,于下午3时许赶到了庐江县龙桥镇夹板初中,这里是该镇3个临时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
屋里每天消毒,能洗上热水澡
“这里很干净,我住得很舒服!”昨天下午,熊桂兰一边洗菜,一边面带笑容向记者说道。
熊桂兰一家4口来这里已住了5天,他们家就在夹板村与天井村交界处的夹板村一方,村子前面有一条大河,连日下雨,河水猛涨。7月3日,村干部通知他们说有的地方水漫堤了,村子已不安全,要求他们转移。于是,熊桂兰一家就来到了夹板初中。“住在这里很好,每天能吃饱饭。”接受采访时熊桂兰和另外两名姐妹正洗着白菜、洋葱、冬瓜,她说,晚上吃冬瓜烧肉、洋葱炒肉、清炒白菜、丝瓜蛋汤和米饭,中午饭也差不多是这些,早上能吃到馒头、鸡蛋和稀饭。
樊长林是夹板中学的校长,住在矾山镇上,家中并没有受灾,不过,从7月1日开始,他就带着全校老师来到了学校。“截至今天,这里接收灾民125人,最早的一批是7月2日晚上过来的。”樊长林透露,从7月7日开始,临时安置点就在灾民的帮忙下,生火做饭,集中向灾民提供热饭热菜。蔬菜、米、油等全部由政府统一采购提供。
熊桂兰透露,她现在一边盼着洪水早日退去,一边帮着工作人员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顿能吃饱。现在这个时候能吃到这些饭菜,我们都非常满足了。”熊桂兰透露,灾民们每天还能洗上热水澡。
雨停后,庐江气温升高,昨日更超过30摄氏度,临时安置点的卫生防疫不容忽视。昨日,在记者赶到时,几名卫生防疫人员身穿白大褂、戴着口罩,正在对每间住人的教室进行消毒。“我们是每天消一次毒。”樊长林透露,不仅消毒,每一个教室的门窗还都安装了新的纱窗。
临时安置点里飞出孩子的笑声
13岁的少年胡川是熊桂兰的儿子,开学上7年级。现在,他已经是这个临时安置点的小名人了,因为每一天,他都跑前跑后,主动帮着志愿者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很受灾民和工作人员的喜爱。
这是一个很机灵的小家伙。因为灾民方言口音都比较重,采访中,记者经常听不明白他们说些什么,胡川就主动上前充当“翻译”。正是在他的帮助下,记者顺利地采访到了这里的一位位灾民。“看到洪水我是有些害怕,来到这里后就不害怕了。”胡川说,他每天在临时居住的教室里能看书,还能上网看电影,一点都不寂寞。这里的工作人员对他赞不绝口,樊长林介绍,前两天安装纱窗时,小胡还帮忙搬东西。听见有人当面夸奖他,胡川不好意思地笑了。
在这里住得开心的小朋友不仅胡川一个。当天,10岁的宋凯玟带着几名三四岁的小朋友在看画册,看着看着,还不时发出笑声。
90岁老人住单间,生病可立即获治
90岁的朱满文是该临时安置点里年龄最大的,家住九联村的他和三个儿媳、一个重孙住在这里。
“我住得习惯,他们对我照顾得很好。”看到记者,朱满文声音洪亮地说道。朱老的大儿媳透露,他们家门口的瓦洋河水位很高,村子里已经漫进水了,但是家里还没有被淹到。6日下午,是她们三个儿媳用三轮车把老人拉来的。朱老虽然有点耳背,但身体健康,眼神很好,他甚至能看清记者采访本上的字。考虑到他年龄太大,临时安置点工作人员在楼梯口处,借助楼道隔出了一个单间,里面放上一张床后仍显得很宽敞。“我现在吃得好,住得好,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朱老乐呵呵地说。
77岁的束一和来自夹板村,7月4日家里进水了,洪水已到他的腿弯处,当天,他就来到了临时安置点。“感到心里发慌,就去吊了瓶水。”见面时,束一和刚吊完水回来,胳膊上针孔处还贴着药用胶布。“4号我自己坐三轮车过来的,这里对我很照顾,感谢政府救了我们。”与束老一同过来的还有他的老伴、儿媳、孙子。
在临时安置点一楼,一间教室被改成临时医务室。“受灾群众有些小的病情在这里就能直接得到救治,稍微严重一点的会立即送到镇上医院。”樊长林介绍道。
□周跃东 合肥晚报 合肥都市网记者 李京鹏 文/图
新闻推荐
高德地图发布合肥交通分析报告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