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是无为县人,由于我从小十几岁就离家外出,对家乡的情况并不十分了解,还不如对我第二故乡芜湖了解得多。前几年无为划归芜湖市管辖以后,芜湖日报每周有一期《无为周刊》和大江晚报后来每周二有一版“今日无为”是我关心和必读的。从中可了解一些无为的人文历史、地理环境、风光名胜和当前经济建设方面的大好形势等。很多我都作为资料保存起来,视为珍宝传给子孙后代。
离家60多年,思念尤深。近受“乡愁”文化的影响,作乡愁诗多首,其中《梦回故里》诗云:“故园西望水悠悠,阔别乡关六十秋,旧景依稀常入梦,斜阳柳岸系归舟。”
前不久,在无为工作的堂弟带来一本戴启文同志编著的《无为史话》,如获至宝。初步阅读,使我对无为县有了进一步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获益匪浅。
我家住在无为县南乡凤凰颈附近的一个小村子里,有一条较大的河从我们村边流过。夏天涨水时村子周围环水,变成一个水中小岛,像木排浮在水面上,人称“木排墩子”。一些有文化的人称之为“环溪村”。此时村子与外界隔绝,出入有专用的渡船。村子里绿树浓荫,百鸟飞翔,三两人家点缀其中,像一块绿色的翡翠镶嵌在一条日夜奔流的碧水之中,可称之为最美的乡村了。
这条河我们从小一直称之为天河,今看《无为史话》这河本名应称西河,除天河外还有青帘水、浣川、洲河等别名,是发源于庐江缺口,全长130公里,由西向东流经无为县至裕溪河入长江。因发源于我们西面的庐江县,所以称西河,还是确切的。
无为县抗日名将徐庭瑶,因在机械化部队的建设中贡献卓著,在国民党军中被称为“装甲兵之父”。1933年初在他任第十七军军长时,因日军进犯我长城,他主动请缨率军北上长城古北口抗日。“史话”对这一历史事件叙述较为详细,说徐庭瑶将军如何在战役中调兵遣将,前后指挥三个师的兵力在70多天的浴血奋战中阻击敌人,给敌人很大的杀伤。因我五叔当时直接参加了这一战役,而且头部受重伤,我怀着很深的情感反复阅读了这一章节,了解了当时一些史实情况。
我五叔黄希武,1928年他18岁时毕业于黄埔军校七期,1933年3月,长城古北口战役中他在戴安澜将军任团长的国民党17军25师145团任第一连连长。据说他当时作战很勇敢,他的一连部队布置在很长的一段阵地上阻击日军。战斗中敌人的一颗子弹,从他的头部右侧穿过,当即昏死过去,幸亏勤务兵把他背下火线及时进行抢救,才挽回了生命。后被送到北平(今北京)协和医院手术治疗,住院很长时间,将自己大腿上的一块皮肉移植到头顶的伤口上。
1946年春天,我在南京学徒,家住南京八卦洲的本家一位伯父带我们到玄武湖去玩,在玄武湖的五洲公园里他领我到一座方形的亭子里去,亭子里竖着一块很大的石碑,有一米多宽,两米多高。伯父告诉我,这块石碑是我们无为县人徐庭瑶军长在1933年指挥长城古北口对日军战争中的纪念碑,并说这块碑本来竖立在长城古北口,后迁来南京。看到这块庞大的石碑,不禁对我们这位同乡徐军长肃然起敬。同时也因为我五叔参加这次战争而头部受重伤感到光荣,由于我对这座石碑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我以后每次到玄武湖都要到这个亭子里看看这块石碑。伫立凭吊久之。可是在全国解放后,我几次去南京玄武湖,却没有找到这块石碑,我以为我记错了地方或是石碑移到别的地方去了。对石碑的碑名因时间久远也记不清了。现从《无为史话》中才知道这块石碑的碑名全称是“陆军十七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由徐庭瑶将军亲自撰写的1800字碑文。背面是阵亡将士近百名营以上军官的名单。并说此碑于1965年被毁。
《无为史话》是戴启文同志花了二十年心血结晶的成果,他跑遍了无为县的山山水水,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编著而成。
□黄显邦
新闻推荐
本报讯 11月1日,无为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捣毁一流动赌场,当场抓获涉案人员43人,扣押赌资29万余元。10月下旬的一天,无为县公安局治安大队...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