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新闻 巢湖新闻 肥东新闻 肥西新闻 长丰新闻 庐江新闻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庐江新闻 > 正文

忆唐圭璋先生

来源:新安晚报 2014-12-06 03:43   https://www.yybnet.net/

□合肥 乔延凤

我1963年暑期考进南师,唐圭璋先生其时为中文系教授。

离开母校南京栖霞中学时,曾任我高一班主任的丁肇曾老师说,南师中文系的师资力量强,唐圭璋、段熙仲、孙望、金启华、徐复、朱彤等先生,都在执教;我继母也告诉我,唐、段两位先生,原来都是她就读的中央大学国文系的教授。

其实,唐先生的名字我也早已知道,因我喜欢宋词,而唐先生正是以宋词名世。

进入南师以后,很希望唐先生能来教我们诗词,而当时系里未安排唐先生的课,他已60多了。我们的诗词,由孙望先生来教。

唐圭璋先生与段熙仲先生,青年时代同在南京求学,段先生比唐先生还略长几岁,段致力上古文学,唐则为词学。终其一生,他们皆以研究学术为生,又同为中年丧妻,即不再续,皆以九十高龄谢世。

南师中文系的主楼——中大楼,建筑在学校偏后的山坡上,依山而建,与100号大楼相望,同在学校的中轴线上。因地势高,所以,无论从正面,还是从侧面上,都要爬很高的台阶,才能到达。

唐先生给我记忆深的,就是他每次上中大楼,沿着台阶,拾级而上的情形。

他清瘦的身躯,长脸庞,人极谦和,说一口地道的南京话。

他每次到系里来,都由一位年轻女同志陪着,有人说,她是他带的研究生;也有人说,是他的助手,她叫潘君昭。

潘上世纪50年代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曾长期跟随唐先生研究词学,他们共同在报章杂志刊登出的文章,都署二人姓名,唐先生名字排在前面。

唐先生身体瘦弱。

每次见到唐先生,太阳下,总是潘君昭为他撑着伞。两人慢慢地向着中大楼,拾级而上。

一次,唐先生为系里师生作学术讲座,地点在中大楼的二楼。

讲题是《民歌与诗词》。

讲座开始,他从《红旗歌谣》中选了一首民歌,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诵读了起来:

一片青来一片黄,

黄是麦子青是秧。

是谁绣成花世界?

劳动人民手一双!

他说:“你们看,这首民歌写得多好啊,一问一答,自然亲切。是谁绣成花世界?劳动人民手一双!一遍读完了,也就把它记住了。”

他将诗词起源于民歌,起源于民间的道理,说得清清楚楚。

这首新民歌是安徽省庐江县的一名乡村教师写的。

1956年5月,庐江汤池中学青年教师夏云扬,带领小学生们到田间支援麦收,触景生情,写了这首新民歌,后来,很快就登在了《安徽日报》上,郭沫若编《红旗歌谣》时,把它选入了其中。

唐先生的这次讲座,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记忆之中。他吟哦民歌的声音还回荡在我的耳畔。

唐先生教课,会带一支笛子进课堂。

讲昆曲时,吹笛,订谱,唱曲;讲诗词时,在课堂上吟哦。

这样的教学方法,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已经不用了。

我父亲毕业于无锡国专,长期从事语文教学,我就多次听他吟哦唐诗,他也会吹笛子。他吟哦“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声音,至今仍回荡在我的耳边。

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他的先生吟诵文章的情景,也极传神,文中还用曲线号,将那吟哦的声调标出来。我想,诗词的音乐性,情感的表达,用这样的方法,是可以取得很好效果的。可以将诗文讲得更准确一些。现在缺少了这种教学方法,对诗词曲赋的理解,也就隔了一层了。

当时我们同学之中,也常常议论起唐先生的一些情况。有人说,毛主席曾向唐圭璋先生借过《全宋词》。

其实,现在看来,这是不确切的。

唐先生的《全宋词》1937年初编成,1938年在长沙初版;1965年,新版本由中华书局再版;唐先生去世后,2006年,中华书局又再次出版。

作为一部已经初版过的有影响的图书,国内的图书馆应该有收藏的,毛主席用不着向私人去借书。我曾细查看过毛主席的书信集,里面并无相关的记载。

1965年,我在南师中文系的资料室,就已经见到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宋词》的新版本了。和《全唐诗》相比,它相对要薄一些。那时候我便知道,唐先生将许多精力都花在了宋词研究和《全宋词》新版的出版上了。他做的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不久,文化大革命就开始了,一天,我们看到,唐先生在潘君昭的陪同下,将自己所有的著述,都送到了中文系来,说要让师生们来共同审查、批判。

他的这一做法,同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反映出唐先生的治学和为人:他是个把毕生精力都用到学术研究和教学工作上的老实厚道之人。

我在南师读书时,同学们就都知道,学校的总务部门,有他的一个女婿,当时,他的女儿已经去世了,他还一直时时关心着他,这正是他的厚道之处。

唐先生的夫人尹孝曾在他36岁的时候就不幸去世了,留下三个幼小的女儿。他对妻子一往情深,妻子去世后,即不再续,将三个女儿抚养成人,直至54年后,他虚龄九十时,于1990年11月28日凌晨辞世。三个女儿中,此时,也只有最小的女儿唐棣棣了,将父亲与母亲合葬于南京牛首山公墓之中。

唐先生给我影响最深的,一是他刻苦的治学精神,二是他谦虚的创作态度。

我后来走上文学的道路,从事诗歌创作,经常遇到一些人,认为诗人应自负、狂放,桀骜不驯;而我却总想到唐圭璋、孙望先生,他们都是谦虚谨慎的,从不张狂,有他们作镜子,我觉得那些认识并不可取,最起码,写诗的人,是可以有不张狂、不自负,一生谦虚、谨慎、认真、真诚的。

我的床头总放着一部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宋词鉴赏辞典》,从它我看到了唐先生那熟悉的身影和面容。

唐圭璋先生

新闻推荐

热烈祝贺 安徽省胸科医院 被评定为三级专科医院!祝 贺 单 位

祝 贺 单 位

庐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庐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忆唐圭璋先生)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