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消散浓浓的乡愁,是普天同庆的团圆。在外的游子们返回家乡,看到和感受到新的变化;而有人仍旧坚守在工作一线,为人们带去平安。在春节假期里,星报记者感受与家人团聚的同时,更是去发现身边的改变,关注家乡的点滴,将精彩的镜头定格在那一瞬间。亲,您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听记者讲述家乡巨变。
房子通暖 享品质生活
此次回皖北砀山老家过年,记者有一个欣喜地发现,那就是砀山也盖起了通暖商品房,这让家乡不少老百姓都感觉到家乡生活品质越来越高。
王华自从大学毕业后,便留在了南京工作,至今已有十余年。现在,王华已经组建了自己的幸福小家庭,有了活泼可爱的孩子。虽然现在的生活很富足,但是唯独让他放心不下的就是在砀山老家生活的双亲。回老家过年的感觉,年味十足,王华觉得非常开心,但由于老家天气比较寒冷,孩子还是有些不适应,父母也要忍受着寒冷,因此王华一心想着如果老家也能有暖气房就好了。当听说砀山城东关开发了一处通暖小高层,王华别提多开心了,他说无论如何都要给父母买一套,这样父母过冬不受罪,他们一家三口回家过年也很舒服。
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砀山老百姓,他们表示砀山老百姓都非常期待这样的暖气房,“以后过冬也不用那么受罪了。” 记者 赵莉
铁矿开发 村民成“市民”
对于喝着淮河水长大的我来说,霍邱家乡的一草一木都印象深刻。除夕一大早,早早起来收拾大包小包,把车子后备箱塞得满满的,出发前给父亲打个电话。父亲接了电话就说,“现在高速路通到家门口,别走以前的公路了。”父亲所说的高速是周六高速(六安至周集高速公路),正好前几天全线贯通,这让我回老家的路变成全程高速,时间也缩短到两个小时。下了高速就到镇上,我本能地准备把车子停到街道上,到了亲戚家才知道,现在乡村公路已经修到家门口,我驶车一溜烟就回到了家,而往年深一脚浅一脚至少要走四十多分钟。
此次回老家过年发现,家乡因为铁矿开发,普通村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我有一个姑姑,之前都是常年在外打工,但这次回家发现姑姑和姑父土地被征收了,在街上安置了住房,夫妻俩也在矿上上班,买了养老保险,活也清闲,一家人都拿工资,日子过得滋润多了。
因为开矿,家里过去靠种庄稼过日子的村民,现在在自家的房子里开起了饭店、商店,做起了小生意,小村庄繁华起来,过去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则灯火通明,俨然一副城市的夜景图。星级记者 桑红青
一幕“堵”剧 映乡间巨变
“你看这车子,排得像一条长龙”,大年初四上午,在庐江县龙桥镇和裴岗镇之间的马路,小芮的车已经在路上堵了个把钟头。他告诉记者,放在平时,这段路只有15~20分钟的车程,而过年这段时间,车堵得有时候像蚂蚁一样挪着,有时候则干脆动不了,一两个小时还不一定能到。
小芮告诉记者,不光是这段路,他所在的庐江县很多乡镇在过年时都会频频上演“堵”剧。而这一幕“堵”剧的背后,折射的是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现在私家车越来越多,一窝蜂地涌回老家,乡间小路本来就不宽,这样大的车流量不堵才怪”。记者留意到,行驶在乡间路上的轿车,大部分都是外地牌照,不少都是在外打工挣钱买的。在外承包钢构工程的龙桥镇曹河村村民韩良云,今年回家过年就买了辆“奔驰”越野,而这个村里,像韩良云这样的“打工贵族”还有不少。 星级记者 宛月琴
徽州府衙 重现“江湖”
1月25日大年初三,安徽歙县徽州府衙正式开放,向游客们展示了这一大型古建的修复成果。府衙广场上挂满了灯笼,记者也随着参观的人群进入其中。
记者看到,原先的石板路很窄小,现在已经建成了府衙广场,并且在广场中心还刻有“徽州府印”的地景铜雕。
走进大门,记者看到徽州府衙的南谯楼、仪门、正堂、二堂、知府廨组群等主体建筑,已全部据史料按明清府衙建筑格局恢复,情景再现了明代府衙旧貌。
同时,这里还有一系列的活动,徽州府衙情景剧、徽州名人百家书画展等。这其中,尤其是一副“徽州历代进士名录”吸引了不少游客。整面墙壁上,从唐代开始到清代,密密麻麻的名字足有两千多个,“歙县是一座古城,单是从这进士名录上就能看出其文化底蕴深厚。”过往游客纷纷赞叹。
记者 祁琳
新闻推荐
星报讯 记者昨日从省环保厅获悉,为进一步改善农村环境质量,持续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根据环保部要求,安徽省将在近日启动农村环境质量试点监测工作。 据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介绍,今...
庐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庐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