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肥西 > 正文

时隔十年家族龙灯队再次舞动

来源:江淮晨报 2022-01-21 00:53   https://www.yybnet.net/

老工匠们正在扎龙的躯体。

龙的骨架用竹子制作完成。

余家人为龙的躯体部分上色。

严店稻塘舞龙传承人余为才。

八十年代稻塘舞龙的骨干。

老工匠们正在缝制龙头。

在肥西严店乡,一支家族龙灯队即将在年前“回归”,时隔10年重办舞龙活动。

10年前的那份热闹,10年后还会原汁原味吗?留肥过年,除了逛街、吃美食、在家刷手机,今天,和合肥报业“玩转合肥融媒体工作室”一起来见见这“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10年回归 余氏家族“焕新”老龙

前不久的一个上午,在肥西县严店乡的一处粮仓内,余善聪和他的弟兄姐妹们正忙得热火朝天。有的在整理旗帜,有的在打薄竹木,有的在制作布面,有的在整理组装,在两条崭新精致的“新龙”旁,他们所正在做的,是复原焕新两条上了年纪的“老龙”。

严店乡文化站站长邢乾在现场介绍到,在肥西地区,舞龙这门技艺主要就是余氏家族在做。余氏家族聚居的地方,因有大片稻田和大片池塘而得名“稻塘”,他们起初制作舞龙,一是觉得水和龙有很深的联结,二是觉得寓意吉祥,能为庄稼带来丰收。一代一代口手相传下来,这门技艺到今天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了。

而之所以说是回归,是因为在这里,舞龙这项活动已经有10年都没有举办了,过去常用的两条龙都已在岁月中变得暗淡、破旧。为了“唤醒”这份舞龙技艺,重新找回过去那份热闹,余家人打算在春节来临前再次舞动起来。

手工复原 一竹一木皆是深情

为了与时俱进,余家人购入了两条同等比例大小的“新龙”,但出于对“老龙”的珍视、不舍以及对传承的希望,今年,他们开始着手给它焕新。虽然“老龙”可能不如“新龙”精致、美观,但余家人都认为这两条“老龙”才是灵魂真正所在。

这天上午,余家几人集合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动手给“老龙”拆旧补新。正在动手的余家大哥表示,大家平时都有自己的主业,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去制作,如此纯手工制作一条龙,往往需要20多天的时间。

现代工艺制出的龙的框架,大都是塑料的,而“老龙”身体的每一处结构都是用竹木纯手工扎制而成。龙头先扎内框,再扎外框,最后扎头和嘴,龙身体直径大约46厘米,一节一丈,一共九节,分节制作好之后再和龙头进行拼接,组装好之后便是铺皮、装饰。这样九丈九长的一条龙,舞起来需要22人。

说起舞龙,现场的余家人都表示,从童年开始,舞龙就一直存在于他们的成长中,除了重大节日,每逢生肖龙年也都会舞龙。现在有机会复原、发扬,着实是一件好事。

放眼未来 “这门技艺不能丢!”

老一辈的人一直想把这门舞龙技艺发扬光大。在上世纪80年代,肥西县城里有重大活动,都会请严店乡的这支家族龙灯队助助兴。龙灯队一出动,就有近50人,再加上配套的乐器队伍、旗帜队伍,阵仗声势是十分浩大的。听闻有关部门有意发掘、弘扬这门传统技艺,家族里的老人家们都高兴极了,连“老龙”的复原工作都亲自上阵。

“小时候,老一辈的人,总会跟我们说起家族舞龙的历史和故事,每当有舞龙活动时,我们也能感受到那种氛围。后来,我自己有了孩子,自然而然地也会和他们分享这些东西。”

余善聪说,不同于很多传统技艺所常有的“第几代传人”的说法,余氏家族的舞龙技艺目前还没有特定的继承人,因为基本上家族里每一个人在代际的口手相传中都会掌握,“毕竟,这门技艺不能丢。”邢乾也表示,“我们现在正在申请市级非遗项目,之后打算每年都坚持舞动起来,未来还想推广到学校去进行更好地传承。”

合肥报业全媒体见习记者 任海怡/文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思路一变天地宽 合肥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

2021年12月10日,肥东县长临河镇四顶社区举行2021年股份经济合作社股东分红大会,村民们展示领取到的分红款。记者郭...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时隔十年家族龙灯队再次舞动)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