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365天,丁伦保有一大半时间奔波在扶残助困路上,这条路,他用脚步反复丈量了30多年。
自立自强,学技术走创业路
丁伦保出生于肥西县丰乐镇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1年,一次偶然机会,了解到蘑菇种植效益非常可观,丁伦保全身心投入蘑菇种植技术学习中。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学习期间,他白天义务打工,晚上睡在马路边,坚持半个多月,终于掌握先进的蘑菇栽培技术。
1982年,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丁伦保创办安徽天都灵芝制品公司,开始创业。一次次调整种植方式、改善蘑菇品质,丁伦保种植的蘑菇终于成功打入市场。
随着蘑菇种植事业全面展开,他的身份开始从农民转换为科研人员。他致力于蛹虫草栽培、桑树枝木耳栽培等6项技术研究,特别是“长稻草秸秆立体栽培”和“露天大田栽培幸福菇”两项技术的诞生,为推进食用菌发展和减少秸秆焚烧做出了贡献;他研发出3个新品种,不仅适应性强、口感好,还比同类品种产量高出20%,如今已是安徽省秀珍菇主打品种;他申报“一种以稻谷为原料栽培种培养基”等52项发明专利,为食用菌培育开辟创新之路。
不甘“自富”,他要带乡亲致富
随着脱贫奔小康号角越吹越响,要帮部分尚处于贫困的乡亲改变现状的想法强烈地激励着丁伦保。
丁伦保拿出了当年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的那股拼劲儿,全身心投入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事业中。2014年至2020年,丁伦保的脚步遍布全国8个省区36个县,举办食用菌栽培技术培训班218期,10900人次参加学习;他撰写20多篇食用菌栽培技术教材,相继成立蘑菇种植培训学校、食用菌栽培技术协会、蘑菇种植合作社,为贫困户提供菌种、技术培训、指导和销售等全流程服务,对口帮扶28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助668名贫困人口成功增收脱贫。
“去年,我种蘑菇的纯收入超过10万元。”肥西贫困户卫志德提起丁伦保,沧桑的脸上满是感激。三年前,卫志德在外谋生,常常入不敷出,丁伦保得知其困境,主动联系他,不仅手把手传授蘑菇种植技术,还为他免费提供菌种。就这样,卫志德的蘑菇越种越好,收入越来越高,终于甩掉了贫困的“帽子”。
2010年的一天,在为农民培训传授食用菌栽培技术后返程时,丁伦保不幸遭遇车祸,失去了左臂,落下终身残疾。突如其来的伤残,更激发了他助残扶贫热情,他对残疾人的不易更加感同身受,毫不犹豫地将助残这个担子扛在了肩上。
多年来,丁伦保不仅坚持为残疾人提供创业就业培训,还免费提供食宿,报销往返车费,尽量为残疾人减免负担。近年来,他在合肥、阜阳、安庆等地培训残疾人2856人次。他坚持到户进棚指导,分区域就近就便传授技能,根据学员需求,量身定制培训方法,最大限度排除困难,帮学员扎扎实实掌握实用技术。为支持残疾人创业,丁伦保先后为残疾人送菌种、菌袋总计15万元,297户残疾贫困户成功创业,过上出彩生活。
扎根一线,难题在哪他去哪
从江淮大地到天山之南,从长江之滨到雪域高原,丁伦保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贫困区一线。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食用菌种植户遇到销售难题,丁伦保也心急如焚,为减轻种植户损失,他通过不同途径帮大家销售蘑菇。另一方面引进先进技术,开展食用菌保鲜、干制、盐渍等深加工,成功研发新产品“酱蘑菇”,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
丁伦保积极牵线搭桥,帮助残疾人种植户将蘑菇直售居民小区,他还直接从贫困户处购买5000斤蘑菇,送给合肥市莲花、义仓、红旗、填海巷等8个社区的困难党员、一线工作者、老人及特殊群体。他关心残疾人日常生活,到贫困户残疾人家宣讲疫情防控知识,为重度残疾人李家春、许正红赠送消毒剂和慰问金2000元。期间,他向武汉捐款3000元,助力抗击疫情。
在助残扶贫的路上,丁伦保三十多年如一日,牢记不为功名利禄的初心,用不歇的脚步,踩出大爱足迹。
·本报记者 朱震宇·
新闻推荐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以及百年不遇的洪闹灾害,肥西县聚焦精准施策、克难前行,全力...
肥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肥西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