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超明 本报记者 朱虹
“李老板,我只能批发30个竹背篓给你,要不然明天王老板来没货。”前不久,在纳溪区丰乐镇石通村二组竹编制作基地,残疾人张世银向前来订货的批发商李四洪解释,并将多余的钱退给他。
这不是李四洪第一次在张世银这里遇到退款的事了,他和不少批发商都习以为常。这个深山里的竹编加工作坊,生意红火得连接单都要限量,皆因张世银有一手竹编制作的好手艺,是远近闻名的“竹编大王”。
立志
为掌握一门手艺,他爬着去拜师学竹编
张世银今年58岁,3岁时因小儿麻痹症失去站立行走的能力,慢慢的,他学会了用双手走路,生活基本能够自理。10余岁时,家境贫寒的张世银意识到,只有掌握一门手艺,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起初,张世银向邻居拜师学习竹编。日复一日破篾、编织,张世银掌握了竹编制作技术,学会了箩筐、簸箕、背篓等10余种农用竹制品的编织方法,双手结下了厚厚的老茧,留下了累累伤痕。
竹编需要竹子,张世银经常自己上山砍竹。由于下肢残疾,他砍竹非常吃力,有时砍一根竹子回家需要一个多小时。
张世银对自己的手艺精益求精,听说本村有个老人的竹编手艺很好,就多次爬到老人家中,向老人学习剖节、劈篾、拉篾、刮篾等方法,逐渐掌握了劈细篾条的技巧。
张世银的外侄李帮平说,舅舅能吃苦,领悟力强,一件竹编只要有样品,都能仿照着编出来,而且成品比样品更精细、更美观。不少村民看到张世银自食其力,编织出来的竹制品经久耐用、精细美观,纷纷向其购买。
蝶变
党委政府伸出援手,帮助他成长为“创业之星”
“张世银,你双腿残疾,编织出来的东西运出去卖很麻烦,如果你把竹编手工作坊搬到集镇上,经济效益肯定会更好。”2007年,在村组干部的帮助下,张世银在丰乐镇租用一间门市经营竹编生意。
起初,张世银的生意还不错。但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他制作的部分传统竹制品陆续淡出市场,加上在集镇生活开支大,其竹编加工作坊经营起来越发吃力。
关键时刻,丰乐镇党委政府及时向其伸出援手:为张世银申请办理五保户,还带他到外地学习竹编技艺,助其渡过难关。
2008年,学习了新技艺的张世银带着竹编样品来到蓝田竹制品批发市场推销。由于他的竹编制品在做工、款式上都很不错,不少老板纷纷与其签订合同上门收购。
现如今,张世银的竹制品供不应求,订单排到了一个月之后。“没有政府的帮助,我的竹编制品肯定没有这么畅销。”张世银话语里充满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2014年,张世银被纳溪区评为“创业之星”。
感恩
带动村民增收,他总是免费向村民传授技艺
党委政府伸出的援手,张世银记在心里。
如今,张世银的竹编加工作坊办在家里。“政府帮我修建了砖房,把公路修到了家门口,我在家里搞竹编开支要小得多。现在也有时间照顾年迈的父亲。”在张世银的院坝里,摆放着一根根慈竹,编织竹制品时,一根根竹条在他的手指间来回翻飞。竹制品编好后,他双手撑地慢慢转运至屋里。
张世银的家里,冰箱、电视和热水器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更多的是一个个做工精致、图案精美的竹背篓、簸箕、鸡蛋篮等竹制品。为了把每一个竹制品都打造成精品,张世银对自己的生产数量设置了上限,坚持每月生产不超过100个。现如今,张世银的竹制品固定批发商有十余个,采购竹制品需提前1个月预订,产品主要销往泸州周边地区。
“我每年卖竹制品能收入2万多元,加上政府每个月给我发放的五保户生活补助,日子过得还不错。”说到收入,张世银洪亮的声音里透出骄傲。
看到张世银的竹制品生意越做越大,慢慢有村民向他“取经”。对有做竹制品愿望的村民,张世银总是免费向他们传授技艺。目前,张世银已带动周边10多户村民编织竹制品,户均年收入增加2000多元。
张世银说,当初正是党和政府帮了一把才有了他的今天,他也想力所能及地帮老乡们一把,带动更多有需要的村民加入到竹编行业中。
新闻推荐
近年来,肥西县建立了一批中小学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工作室,通过发挥“三名"工作室在教育管理中的引领示...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