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上午,安徽省政府新闻办举办 “美好安徽‘十三五’成就巡礼”新闻发布会,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袁华介绍了“十三五”文化和旅游发展情况。
艺术创作成果丰硕
“十三五”以来,安徽紧扣高质量发展要求,文旅融合深入推进,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繁荣向好态势,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占全省GDP比重分别达到4.52%和5.4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基本完成,旅游业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全面凸显,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艺术创作成果丰硕,5年来,全省新创舞台艺术作品500多部,淮北梆子戏《永远的大别山》等139个项目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舞剧《石榴花开》等2个剧目荣获国家剧目奖,黄梅戏《鸭儿嫂》等60余部作品参加国家展演,《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等入选国家美术创作项目。
举办中国黄梅戏艺术节、全省优秀新创剧目展演、全省地方戏曲汇演、全省惠民巡演乡村行、全省美术书法作品联展等活动,走进校园、社区、乡村,艺术成果更多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1795个文化场馆免费开放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全面推进,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
出台《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为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法制保障。同时,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与2016年相比,全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面积分别增长54%、42%、21%、21%。乡镇文化站实现全覆盖。
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群众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全省1795个公共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年服务超过1亿人次。连续两年“乡村春晚”举办4000多场。“文化扶贫·携手小康”惠民巡演累计超过1万场。“送戏进万村”年均演出2万多场。
新增47处国保单位,总量达175处,居全国第10位。新增省保单位207处。寿春城等5处大遗址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全省66个县(市、区)进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名单。肥西县三官庙、濉溪明清酿酒作坊等遗址入选省重大考古发现。31个红色旅游景点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非遗保护制度和工作体系更加健全,非遗代表性项目焕发生机,传承能力大幅提高。全省有县级以上非遗5500多项,其中世界级3项,国家级88项。有县级以上非遗传承人7000多名,其中国家级119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入选首批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全国仅7个)。
从业人员占全省就业人员超一成
“十三五”期间,全省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产业规模不断壮大。2019年全省旅游总收入8526亿元,年均增长19.9%。旅游业增加值占GDP 5.47%。十三五期间,全省旅游项目预计完成投资1万亿元。旅游人均消费首次突破1000元。
建成一批旅游精品景区、精品线路、新兴业态、特色商品和领军企业。乡村旅游、红色旅游、特色民宿、研学旅行、文旅小镇、旅游演艺、夜间旅游等新业态不断涌现,融合发展效应显现。全省A级景区618家,星级饭店302家,旅行社1519家。
区域发展取得突破。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深入推进。黟县、霍山县等5个县(市、区)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半汤温泉旅游区成功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亳州荣获首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文旅产业对住宿、餐饮、民航、铁路客运业等贡献超过80%,文旅从业人员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10%以上。扶持了333个重点旅游扶贫村,34个乡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旅游累计带动脱贫40万人。4个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合肥、芜湖入选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
袁华表示,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是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的关键时期,安徽文旅将努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将文化旅游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作出更大贡献。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郑茹/文 余红霞/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水是生命之源,是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肥西县在推进河长制工作中,抓河长制实现“河长治”,紧盯源头治...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