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记者: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 刘小容
体验地点:肥西县铭传乡聚星社区
见到孙志平时,他正站在桑园中。听说记者远道而来,孙志平伸出他的手,这双手布满了纹路,略显粗糙却充满力量。孙志平是肥西县铭传乡聚星社区的党支部书记,他已经在聚星社区做了14年的书记。
不同于其他的传统社区村落,聚星社区的田野上有着许多年轻的面孔。“他们都是最近几年回来的,之前都在外面打工。”孙志平站在田里,弯下了腰,仔细端详着面前的桑树枝干,现在正是冬天,田里的桑树刚刚种下。
“以前这桑树上的桑葚成熟了都没人摘,全烂在地里,现在这蚕、桑可是我们聚星的宝贝,年轻人都是奔着它们回来的。”孙志平乐呵着说道。
一条小小的蚕,一颗小小的桑葚,一片巴掌大的桑叶,究竟有什么魔力,让年轻人愿意从都市回到家乡,面朝黄土背朝天,在田地里耕耘?跟随孙志平的脚步,记者踏上了聚星社区的破茧之路。
化蛹:
几起几落 重振传统蚕桑产业
桑蚕种养作为聚星社区的龙头产业,已有40年的历史。从兴起到衰落再到“东山再起”,聚星一直在不断发力,孵化着“桑蚕种养”这颗坚实饱满的“蚕蛹”。
1979年,第一个集体桑园在聚星落户,桑蚕种养开始与聚星结缘。在桑园中,聚星的老百姓发现桑蚕浑身都是宝:桑叶可以喂蚕,桑葚可以制酒,蚕丝可以制成蚕丝被、丝绸等产品。于是在1982年,个体养蚕户开始在聚星社区大规模兴起。1984年,聚星社区已有1000亩桑园,桑蚕种养业已然成为聚星的“香饽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自1994年起,聚星社区的桑蚕种养业开始走下坡路,“很多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外面的收入远远超过种桑养蚕。”孙志平回忆道:“当时很多人还改种苗木花卉,因为苗木花卉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利润更高,大家都不愿种桑树养蚕了。”
聚星的桑蚕种养业一时间迅速衰落,漫山遍野的桑树依旧一年两季地结着桑葚,但桑叶没人采,果子没人摘,成熟后就掉进地里,烂在土里。
孙志平眼见聚星的劳动力越来越少,荒地越来越多,他知道聚星要是想发展,就不能坐以待毙。孙志平带着领导干部外出寻求企业合作,再加上政府政策的扶持,成熟的种桑养蚕技术、免费的种养工具、现金的补贴和高于市场收购价的优惠开始流入聚星社区。2010年,聚星的桑蚕种养业渐渐回升。目前,聚星的蚕桑种植面积已达到800亩,总产值约160万元。通过打造桑葚酒、蚕丝被等蚕桑传统产业链,带动了居民们致富增收。眼下,聚星社区的桑蚕种养已小成规模,传统产业链也相对完善,聚星“桑蚕种养产业”的这颗“蛹”逐渐成熟,只在盼着时机,等待破茧。
破茧:
以蚕桑为抓手 创新多元产业链
如今,聚星社区每年都会新增200-300亩左右的桑蚕种养园,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回到家乡种桑养蚕,徐文胜就是其中之一。
作为土生土长的聚星人,徐文胜每年都会回家过年,2014年,徐文胜见家乡的桑蚕种养业发展得很好,但仍有许多田地处于荒废状态,想着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他回到了家乡,开辟了自己的桑园。
记者见到徐文胜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他正在桑园里搭建大棚,“马上就要降温了,桑树可不能冻着”。
从最初的14亩桑园,到如今的300多亩桑园,徐文胜已经成为聚星社区的桑蚕种养大户,他的桑园每年都能为社区中至少40名农民增收。今年12月,徐文胜桑园里的桑树刚刚栽下,300多亩田地中,40000棵桑树正等待着明年春夏两季的到来。
桑蚕种养起来了,可是怎么把桑蚕都卖出去?怎么在卖出去的基础上,打响“铭传聚星”的桑蚕名号?聚星在发展产业中遇到了瓶颈。
怀揣着“桑蚕种养”的“蛹”,聚星社区开始另辟蹊径,积极向外对接企业,尝试搭建多元化产业链,创新桑蚕产品,举办桑蚕文化节,推出“铭传聚星”的品牌,蓄力迎来聚星的“破茧”。
今年8月,安徽省聚星春泽春蚕生态农业入驻聚星,正式成立“铭传聚星”的桑蚕产品品牌,旗下研发了57种桑蚕产品。原先,聚星的桑蚕产业主要以桑葚酒、蚕丝为主要产品对外销售,为农民创收。如今,在“铭传聚星”的推动下,桑叶不仅可以用来喂蚕,还被研发成了桑叶茶、桑叶汁和桑灸。桑葚不仅能够用来制酒,还能够被制成果干、果汁和果丸。更有桑枝制成的工艺品、蚕丝旗袍、蚕宝宝标本等创意十足、质优价廉的周边产品,通过线下门店和线上网红直播进行销售,大大拓展了聚星桑蚕的销售渠道。
看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聚星社区规划建设312亩蚕桑观光园,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题,内设采摘、互动和文化传播等多个项目,从吃喝到玩乐,从卖出产品到推出蚕桑文化,聚星围绕着桑蚕种养搭建了一个全产业链,桑蚕不再愁销路,聚星不再单靠农业发展,而是以“铭传聚星”为品牌抓手,打造独具聚星特色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示范村。“把聚星的品牌推出去,老百姓就能更加富裕,日子就能越过越好。”孙志平说道。
成蝶:
建设美丽乡村 助力产业发展
了解完聚星的桑蚕种养业,记者跟着孙志平的脚步来到了聚星街道,社区的居民主要居住在街道周边。腰包鼓起来的聚星人,也越来越重视乡村环境的建设,走在聚星社区的主干道上,仿佛置身皖南小镇。“以前这里又脏又乱,每家的房子都盖到马路中间,街边也都是污水垃圾。”孙志平介绍说。但记者走在街道上,只看到脚下的水泥路干净整洁,两边的居民住楼和商铺整齐别致,和孙志平口中的“又脏又乱”天差地别。
住在聚星街道上的万启胜家正开着门,看到孙志平路过门口,万启胜高兴地招呼着孙志平。在万启胜的热情邀请下,记者随着孙志平走进了他家,刚踏进一只脚,记者就想收回,因为万启胜的家太干净了,记者生怕自己的鞋子弄脏了他家的地面。
门边是一盆开得正旺的菊花,桌上是精致的杯具,墙上挂着风景的壁画,万启胜正一个人在家。孙志平告诉记者,万启胜是社区里脱贫攻坚的帮扶对象,他的爱人和儿子都在外打工,由于万启胜身患脑梗,没有劳动能力,所以常年留在家中。
“您家好漂亮啊!”记者不由得发出了感叹。万启胜告诉记者,他家原来是由大棚搭建的,一家三口挤在大棚里面,冬天常冻得睡不着觉。万启胜指了指天花板说:“原来这里都漏雨,多亏了党和国家,我们才能不花一分钱就住上这样的房子。”
孙志平告诉记者,万启胜家的房屋改建得益于扶贫政策和美丽乡村建设。聚星社区从2015年开始就对社区进行整治:改善街道立面、改水改厕、提升街道的绿化亮化和硬化、建设小广场和雨污水分流设施……孙志平说:“只有让老百姓吃得好、住得好,大家才有劲去搞产业搞发展。”
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聚星社区不断蝶变:2016年被评选为市级美丽乡村,2017年被评选为省级美丽乡村,2018年被选定为乡村振兴示范点,2019年被授予省级美丽乡村重点示范村称号。“基础设施建好了,环境整治好了,老百姓有活力,企业和游客才愿意走进来,产业才能发展起来,居民的日子才能红火起来”。
蚕桑产业园代替大片荒地,清澈溪流代替污脏沟渠,古色古香农居代替乱搭乱建,聚星的未来蓝图正一点点实现。乡村振兴,永远在路上。
记者手记
我们的身边
需要更多扎根泥土的身影
刚走进聚星街道的时候,我看到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晒满了咸货,咸鹅、咸鸡和腊肠,在蓝天绿树的映衬下显得特别诱人。孙志平告诉我,他小的时候,能吃上一口河里捞的鱼,就高兴得不得了,每年都期盼着过年,这样就能吃上一口肉。
“日子真的在变好。”我这样回应他。
孙志平带着我在街上走,我扬着头四处看,走到肥西书院门前时,一个男人骑着三轮车从书院里出来,“又来送菜了啊!干好事呢!”孙志平背着手,和男人打着招呼。
我看着孙志平的脸,想起在来之前,乡里的人告诉我,聚星的乡亲最服的人就是孙志平,什么矛盾纠纷,只要他一出面,就能解决,可是再过几年,他就要退休了。
从1984年开始,孙志平已经在一线奔波了35年,他是土生土长的聚星人,从呱呱坠地到成为村里的顶梁柱,他一直都留在聚星,守护着他的家乡和他的乡亲。
把脚扎进泥土里,为了身边的老百姓能够过上好日子奔忙,还需要更多的“孙志平”加入。
合肥报业全媒体记者刘小容/文李福凯/摄
新闻推荐
蜀山区小庙公交枢纽站开工建设 占地近8000平方米,主要满足周边群众换乘需求
本报讯记者从蜀山区住建局获悉,该区小庙公交枢纽站近日开工建设,该公交枢纽站集公交车停放、枢纽换乘等为一体,建成后将...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