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香酥脆的三河米饺,轻巧方便的羽扇,婉转动听的《小辞店》曲调……这些都是非遗给肥西人留下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它是一片土地独具特色的文化标识,更是人们共同的生命记忆。
肥西民歌,古腔古调,简明洗练,这种语言的艺术全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放牛歌、灯歌、渔歌、秧歌,过往的人们信口拈来,在日常生活中用歌声倾诉自己的心声。随着时代的变迁,这质朴自然的歌声也慢慢离开了人们的视野。
“老一辈的肥西人用民歌来传递自己的心声,这是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绝不能让一门艺术就此消逝。”花岗镇文化站原站长李绍稳认为,保护非遗是一份责任,更是一项使命。在收集挖掘的过程中,李绍稳记录下了许多民歌的曲调和歌词,留下了曲谱歌谱、录音录像等多项影音文字资料。
探索、挖掘、保护……早在2006年,该县文化部门便秉承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着手对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全面普查,经过县乡两级拉网式普查,收集到线索近千条,从中筛选整理出有价值的非遗项目29个。截至目前,肥西县已累计成功申报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8项,县级非遗项目15项。肥西县对于一些传承有困难的非遗项目,采取多种形式给予扶持,解决其传承难题,同时,通过建立和完善小井庄民间艺术馆等纪念馆,打造三河镇等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举办庐剧文化艺术节等活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保护和展示提供了载体和平台,既宣传了非遗文化的价值,扩大了非遗保护工作的影响,又提高了人们对非遗保护工作的认知。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市关工委授予肥西县刘铭传故居海峡两岸青少年文化交流基地活动举行。市委常委、统战部长陈晓波出席。...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