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合肥 今日巢湖 今日肥东 今日肥西 今日长丰 今日庐江
地方网 > 安徽 > 合肥市 > 今日肥西 > 正文

农业农村改革生机迸发 新中国70年合肥大事记21

来源:合肥晚报 2019-11-06 14:34   https://www.yybnet.net/

20世纪最后10年,改革进一步深化,合肥市农业农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实施第二轮土地承包,激发了农民的干劲;引入科技力量,促进农业产业化和综合开发;乡镇企业开始转型与改革,逐步形成“五大行业”支柱产业。

农民满意的 第二轮土地承包

土地是农业与农民的“命根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与发展,使合肥农村逐步形成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农村经济新体制的框架初步显现。

“八五”后期,合肥市农村改革深化,最重要的举措是1995年开始启动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到1997年基本结束。全市县(区)各地大都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进行发包,与农户签订30年不变的承包合同,部分行政村留有预留地不得超过总耕地的5%限额。

经历过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的农民,绝大多数是满意的,他们回忆往事时,面带笑容地说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让农民心里觉得踏实。

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后,既满足了农民稳定承包权的需要,又满足了流转经营权的需要,为现代农业的大发展留足了空间。

这期间,土地流转现象逐渐多了起来,在农村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逐步发展起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过程,从简单的技术协会,走向生产、技术、信息等多形式、多层次、多类型的合作。

合肥市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农户生产经营领域的拓展、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改革,激发了农民面向市场需求改进农产品营销或学习新技术的积极性。在需求诱导下,农民合作组织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这一阶段,合肥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仅数量少、规模小、稳定性差,而且规范化程度低,多数没有章程。

亲历者说

从1995年到1997年,合肥市完成了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工作。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对千千万万个农民家庭影响巨大,这些庄稼汉在承包土地上辛勤劳作,用汗水创造了幸福生活,也改变了农村面貌。

肥西县官亭镇新民社区的葛学胜至今保存着一个红色封皮的集体土地使用证,1995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后,他一家四口人分到了6.55亩耕地,承包期限30年。靠着这几亩田,葛学胜养大了两个儿子,又为儿子娶上媳妇,自己也抱上了孙子。

长丰县杜集镇胜利村村民王后堂珍藏的是一本绿色封皮的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上面写着承包土地9亩7分,其中水田6亩7分、旱地3亩。

当年的情景,王后堂至今记忆犹新。1995年的那个夏天,乡镇派专人到村里进行摸底和田地丈量,村干部冒着高温酷暑,挨家挨户了解情况,村民知道要实行第二轮土地承包,大家都非常兴奋。

为了公平起见,胜利村多次召开村民大会,征求大家意见。最终,依据“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和方法,在第一轮农村土地承包的基础上,以村民组为单位,由村集体经济组织进行第二轮土地发包。

那一年的王后堂还不到40岁,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在上学,全家5口人,分到9亩7分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9亩7分田是王后堂一家人所有经济收入的来源。就是靠着这9亩7分田,王后堂把3个孩子相继培养到大学毕业。

胜利村另一户村民程明一家在1996年承包了17亩土地。由于父母年纪大了,当时在城市打工的程明返回家乡,重新开始农民生活。

程明不仅要把自己家的土地种好,还要负责外出打工的堂兄弟家土地,后来程明陆续添置了一些农机设备,成立了专业合作社。

据了解,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后,合肥市家庭承包经营户有118万户,耕地面积495万亩,签订土地承包合同116万份,发放土地经营权证115万本。

“二次创业”的

乡镇企业“华丽转身”

20世纪90年代,合肥市乡镇企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同时也经历了一个转型、改革与变化的过程。

工业企业是合肥市乡镇企业的主力军,农业企业主要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乡镇建筑企业大多是在农村建筑队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为了给乡镇企业增添新的活力和生机,实现“二次创业”,合肥市人民政府自1993年起实行乡镇企业改革试点,1996年重点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的乡镇企业改革改制。

至1997年年底,全市改制乡镇企业1750家,其中股份有限公司8家、股份合作制公司268家、有限责任公司101家、承包经营198家、出售308家、租赁660家、兼并破产64家、其他143家。随后,全市有1060家乡镇企业退出集体序列。

亲历者说

随着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通过改革、改造和科技创新,合肥市乡镇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和与大企业集团配套协作力度,规模以上骨干企业产值上升,增强了企业后劲和抢占市场的能力。翻开以下几段历史故事,可以从中看出当年合肥市乡镇企业筚路蓝缕创业创新的缩影。

这一时期的合肥市乡镇企业重科技、创名牌,在推广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加快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等方面迈出新步伐。

1999年上半年,合肥市建立“乡镇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成立“合肥市技改信息服务中心乡镇企业分中心”和“合肥市农业专家系统智能化信息网络”。全市乡镇企业重科技、创名牌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由安徽省经贸委、安徽省科委、安徽省乡镇企业局评出的安徽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奖中,合肥市乡镇企业有8个,占全省29.6%,蝉联安徽省乡镇企业科技进步奖之榜首。

这一时期的合肥市乡镇企业结构有了新的发展变化,逐步形成“五大行业”:农业企业、工业企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饮食服务业。

据统计,1999年合肥市乡镇农业企业414家,产值1.51亿元,其中国家级3家:华泰集团、丰乐集团、丰大集团,省级15家:金润米业、小刘瓜子、白帝乳业等;乡镇建筑企业8801家,产值43.77亿元;乡镇工业的一批重点企业成为年收入几亿元的大公司或集团公司。

1978年创办的合肥市杏花印刷厂,曾经是郊区的一家乡镇“手工作坊”,厂房破旧,设备简陋,仅能印刷一些简单票据等。

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杏花印刷厂开始加大力度进行改革,抓岗位培训、引进人才,选送数十人到高校、兄弟单位学习,并请印刷专家现场指导,引进大中专毕业生近百人,为企业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些大型机械暂时买不起,杏花印刷厂就与别人联合经营,之后又通过扩股、合资等多种渠道投资1800万元,从德国和瑞士购置两台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罗兰彩印机和马天尼装订线,产品由中档迈向高档行列,逐步发展成为有一定规模的中型工业企业,产值和利润与建厂初期相比增长了近百倍,成为省级定点印刷企业,被授予全省乡镇企业五十强称号。

合肥市郊区常青镇的前身常青乡曾经是一穷二白的蔬菜生产乡,1971年建乡时,当地农民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蔬菜四季常青,能够带给他们丰收,故取名“常青”。然而直到1978年,常青乡工农业总收入才443万元,人均年收入仅180元。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常青乡迈出蹒跚的第一步,3个铁匠带了60多个农民,用积攒的征地自费办起了全乡第一家企业——汽车配件厂。短短一年,这个厂就获净效益12万元。

1992年初,常青乡与姚公镇合并为常青镇。从1993年到1996年,全镇新上项目172个,总投资7.13亿元,组建6个企业集团,涌现出8个亿元企业,12个亿元以上的村;创办飞天石化公司、常福混凝土厂、五叶农用车等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龙头企业,生产出摩托车、粘合剂、润滑油等20多个名牌产品;兴办11家合资企业,引进外资2.7亿元,“三资”企业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曙光、步瑞琪、亚太等8个商厦和望江、桐江等8个宾馆生机焕发,在

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占有一席之地;全镇19个行政村,村村达到小康标准,其中12个村进入“安徽百强村”行列。

隆岗村曾经是合肥市郊区城东乡的蔬菜村,改革开放初期,隆岗村依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前后划出几百亩田,用土地置换工厂的机器设备,先后办起了机械加工厂、纺织厂、纸箱厂,产品有的与国营工厂配套、有的进入市场销售。

在20世纪90年代,隆岗村的红旗纺织厂规模发展到5000纱锭、15000纱锭,织出42支高支纱再卖给国营安徽纺织厂直接织布,为国营合肥塑料厂提供包装产品的纸箱厂已有100多名员工。

村里拿出南淝河岸边的一部分土地,建成当时合肥市最大规模的货运码头,年吞吐量10万吨,城市大建设需要的石子、黄沙等建筑材料,通过这里运往施工现场。

随着时代的发展,隆岗村进军第三产业,办起了3800平方米的东方红大酒家,年营业额五六百万元;拥有多家五金、蔬菜门市部和超市的隆昌百货商场,年营业额四五百万元;闻名全市的隆岗大酒店,建筑面积4800多平方米,住宿120张床位,年营业额突破1000万元,带动就业人数接近100人。

随着保龄球运动爱好者的增多,隆岗保龄球馆应运而生,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村里休闲。

1996年,连续6年蝉联“安徽第一村”称号。《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国家级媒体相继专题采访,先后被中央有关部门、省、市授予“中国名村”、“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优秀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奔小康先进党组织”、“文明单位”等光荣称号。

传统农业

插上科技翅膀

“八五”和“九五”期间,合肥市“科教兴农”战略持续开展农业科技开发与应用,促进了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1995年,合肥市共有各类农技推广机构54个,农技人员2124人,农民技术员866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研究会36个,会员1400多人,初步形成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从1998年起,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首批确定20家企业为市级龙头企业;规划重点建设一批“百头奶牛、千亩龙虾、万亩蔬菜园艺、10万头生猪、50万亩饲料玉米、百万只家禽和百万亩高效优质粮油农产品生产基地”。

与科技“联姻”,千百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合肥“三农”,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回首这段发生在合肥农业领域的往事,记者从中截取了部分,我们一同听听当年的声音。

亲历者说

1993年,合肥市“1144”科技示范工程启动,长丰县在5个科技示范村落实4000头肉用资生生产基地;肥西及以蚕桑和食用菌开发为支柱的星火密集区初具规模;“丰乐一号”西瓜新品种在安徽省内外推广286万公顷,增加收入6880万元。全市共推广良种面积23.33万公顷,增产粮食1.5亿公斤,增产油料2400多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1.2亿元。

1994年,合肥市重点组织实施“1144”“121”科技示范工程,全市三县、郊区和蜀山镇分别成立科技领导小组,配备科技副县(区)长;每个示范乡镇都设立农技推广站,配有2至4名专职技术人员。肥西县成立了葡萄、树木、养猪、食用菌协会;郊区杏花镇开展科技兴镇活动,实现产值12亿元、利润1.9亿元;肥西县官亭镇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年人均增加收入200元以上。

1998年,合肥市在三县(区)积极推广南江山羊、波尔山羊、三元杂交猪、罗非鱼、罗氏沼虾、龙虾人工养殖和皖西白鹅、吴山贡鹅、巢湖麻鸭,三河麻鸭等新品种,推广优质棉花、油菜、西瓜、黑花生、黑大豆、甜糯玉米等优良品种。1999年,合肥市先后举办了11次大型科普赶集活动,组织动员省、市、县80多家单位,5000多人次科技人员先后,农民参加赶集活动达30多万人。

那段时期,合肥市发展农业产业化成果显著,全市重点培育了丰乐种业、丰大集团等一批市县级龙头企业(其中市级30家,县级53家)。到2000年,合肥市已经初步建成种子、优质粮油棉、菜瓜果、畜禽、水产、特色经济6个产业系列,建立较大规模的十多类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购销带动、加工带动、市场带动的产品30多类、200多种,建立基地200万亩,带动40万农户。全市建有各类农产品市场379个,农产品商品率达到60%以上,种子、水产等农产品出口创汇达700多万美元。

合肥西甜瓜种子生产始于1985年,是当时的合肥市种子公司“拳头产品”,行销国内28个省市自治区。1987之后,销量居全国第一;1996年起,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在全国具有明显优势。

1987年,合肥市种子公司自筹资金200万元建立国内第一家种子企业的科研机构,在全国广泛设立试验示范点,促使新产品的推广,同时积极与国内外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合作,走自育和合作选育相结合之路。

1997年4月22日,在原合肥市种子公司基础上成立的“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这是全国最早上市的种业公司,首次募集资金3亿元,成为“中国种业第一股”。

“丰乐种业”上市后,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和名牌战略,在全国树立了“丰乐”品牌,提升了公司形象,其综合实力与规模位居国内种子行业前列,每年向社会提供瓜、菜、粮、油等300多个农作物良种和农副产品近万吨,销售额达数亿元,业务范围扩展到欧美和东南亚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是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贸易为一体,跨行业、跨地区的国际化种业集团,在全国各地拥有全资、控股、参股子公司18家和158家经营连锁店,固定资产7亿元,其规模与实力位居全国种业之首。

1999年1月,“丰乐种业”成立科研机构。2000年5月18日,经人事部批准,“丰乐种业”与中科院等离子所合作成立博士后工作站,这是安徽省也是全国种子行业首家博士后工作站,后被批准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丰乐种业”的科研实力有了较大提升,初步形成开放高效的产学研相结合科研体系,为合肥市农业发展奠定了技术创新基础。

相关大事件

1989年,合肥“民工潮”是家庭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之后农民又一伟大创举。

1992年9月12日,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全面放开合肥地区粮油购销价格。

1992年11月25日,合肥市供销社变管理型为经营型,在全市市直机关中第一个“下海”。

1993年2月1日,停止使用市民煤票和离休老干部烟票,合肥市结束商品凭票购买的历史。

1994年10月8日,合肥市郊区乡镇企业进入全国百强,1993年实现营业收入63.93亿元、利税6.2亿元。

1994年12月7日,合肥市郊区乡镇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

1994年5月14日,长丰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

1995年1月27日,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加强合肥市畜禽定点屠宰管理工作的通知》。

1995年2月13日,合肥市委宣传部、市农委、市科委、市教委、市科协、团市委、市妇联八部门联手开展“科教兴农”宣传年活动。

1995年9月2日,长丰县吴山镇拍卖5家企业,买主是5位农民。

1995年9月29日,肥西县10万农民参加养老保险。

1995年11月24日,合肥市郊区常青镇被民政部评为“中国最佳乡镇”。全国共评出16个“中国最佳乡镇”,安徽省仅合肥常青镇一家。

1996年12月15日,安徽省1995年“百强乡镇”评选结果揭晓:合肥市郊区常青镇、城东乡、七里塘镇、杏花村镇跻身全省“百强乡镇”;合肥市开始实施生猪定点屠宰。

1997年4月7日,合肥市总投资3001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第三期黄淮海项目,成功治理了江淮丘陵中低产田7000多公顷,项目区内10万农民年人均净增收805元。

1997年4月22日,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模上市,公开发行“丰乐种业”A股,融资316亿多元,成为中国种业第一股。

1997年,安徽双墩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合肥首个老乡吃老大的企业。

1997年5月6日,合肥市农业普查工作结束,1万名农业普查员对72万多农户、109个乡镇和乡镇企业进行普查。

1997年,合肥市午季小麦总产量31.4万吨,是历史上小麦产量最高的年份,单产280公斤。

1998年,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指导委员会首批确定20家企业为市级龙头企业;规划重点建设一批“百头奶牛、千亩龙虾、万亩蔬菜园艺、10万头生猪、50万亩饲料玉米、百万只家禽和百万亩高效优质粮油农产品生产基地”。

2000年1月21日,合肥市人民政府拨款23万元奖励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做出贡献的龙头企业和个人,丰乐种业公司、市水产公司、市农行、市农林局、市畜牧水产局、市财政局等10家单位榜上有名,另有42名先进个人获奖。

□合肥晚报ZAKER合肥记者袁兵

新闻推荐

科技特派员引领乡村“致富路”

前不久,肥西县选聘的科技特派员、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教授吴文革在全国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上获通报表扬,这一...

肥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肥西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调查安全感满意度2019-11-05 11:41
猜你喜欢:
加强秋季消防安全2019-11-05 11:28
评论:(农业农村改革生机迸发 新中国70年合肥大事记21)
频道推荐
  • 六安市金安区市场监管局依法清理“僵尸企业”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 合肥虾市转冷“量价齐跌” 今年市场上以本地小龙虾为主,与往年相比售价下降20%左右
  • “00后”,书写不一样的青春
  • 乘地铁 学国家安全知识
  • 消费市场发展稳中向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