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队入馆
排查故障
美景入画
你来我往
合肥当代美术馆
李新生
最近,由合肥柴油机厂改建而成的“合柴1972”文化创意园,已成为中国合肥的热门景点。
目前,在园区内利用原工厂空间创建了合肥当代艺术博物馆,并开展了“合肥当代艺术季2019”活动。园区内的其他老建筑被改造成合肥家电历史馆,突出了该行业的发展。
——CCTV-4
文化活动已成消费新风尚
为市民休闲度假提供新的打开方式
欣逢新中国70华诞,合柴1972开园迎客。这是一个在合肥柴油机厂旧址修旧更新的文创园。
“市委市政府舍弃丰厚的土地收入,才有了合肥柴油机厂300多亩土地完整的保留,才有了合柴1972这片可以激发无限创意和招才引智的城市公共艺术空间!”
一位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工作的女士如是说。
合肥柴油机厂始建于肥西县城关镇(今属包河区),初为肥西新生窑厂,1957年更名为合肥砖瓦厂;1964年12月,迁至合安路14号,今金寨南路310号;1972年易名为合肥柴油机厂,1970年,第一台X195型柴油机在此下线。
工业遗存作为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究竟该以怎样的方式保护、传承、发展,才能最大程度发挥它们全新的时代意义。
合柴1972,交出了精彩的答卷:最好的保护就是修旧如旧,文化赋新、创意赋能的再利用。
久违的排队等候入园盛况,在合柴1972出现。
10月2日开园,下午2点排队,拐弯至天堂寨路口。开园预计3000人左右,实际2万多人入园。
3、4、6、7日,上午不到9点就有人排队。
5日,气温骤降。3000余名游客冒雨打着伞在园区游览。
开园六天,人流量近20万。
截至11月2号,日均入园保持在6000人左右,周六周日则接近3万人。
亮眼的数据,展示了合柴1972城市公共艺术空间的文化魅力。
看展会、读经典、亲子游、重温老影片、寻觅城市印记。合柴1972为市民节日度假、日常休闲提供了一种新的“打开方式”。
这也表明文化活动已然成为市民假日消费新风尚。
合柴1972,收获了前所未有的媒体关注。
10月2日至7日,开园六天。
中央及省、市等媒体聚焦合柴1972,从文旅、文创、文化艺术、工业遗存保护利用等方面,多角度、高频次报道,央视4套还以西班牙语向海外报道。
来自“新浪安徽”和“抖音安徽”的数字显示:微博话题总阅读量1905万,讨论量1720次;抖音展示量217.2万人次,点击数54.8万人次。
太阳东升西降,每一天都意味着新的开始;大江奔流不息,每分每秒都记录着新的创造。
合柴1972,这个诞生在工业遗存之上的唯美与创意的文创园区,成为保留城市记忆、认知城市内涵的另一个角度,引领合肥文创迭代升级。开园之夜,三百架无人机变幻着激动人心的造型与色彩,人们跟着主持人喊,“我爱你中国”、“我爱你合肥”。
那如梦如幻的天穹,那响遏行云的音乐,那春潮般的欢呼声,是“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的诗行。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历史而弥香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
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合柴1972游览的外国人,大都是在合肥就读的留学生。
侯森,来自孟加拉国,合工大学生。侯森说,这里是让人快乐的地方,老建筑很了不起,很漂亮。
相遇印度小伙子Rai,是在现代艺术展馆。“美好的画、美好的画……”留学生Rai显得很激动,连声说道。
Mohammedsaud,穆哈默德是他的中文译名,来自阿曼,安徽大学国际学院留学生。穆哈默德喜爱绘画,他找到园里的工作人员,询问可否将他的绘画作品拿来参展。
建筑是矗立在你面前的历史读本,也是物质文明的印记。
时光展厅的展台上,端放着几块榫卯结构的砖,似乎不那么显眼。然而,不少游客或是驻足端详,或是轻声慢语地交谈着什么,或是端起相机频频拍照。
穹顶建筑风格的厂房是老合柴的铸造、装配车间。其建筑艺术、建筑美学当下绝无仅有,堪称中华建筑文化的活化石。
一为屋梁的双曲拱结构。
双曲拱结构屋梁、有大穹顶之谓的原合柴车间,长91.2米、跨度36.9米,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
双曲拱结构,主要由拱和拱形屋顶相间排列连接而成。专家认为,将承重受力部分结构做成拱形曲线,这样的结构受力性能合理,传力路径明确。
合肥柴油机厂双曲拱结构的穹顶车间,建成于1960年代。
1400多年前的赵州桥。1964年我国第一座双曲拱桥建成,于无锡东亭。1968年建成通车的南京长江大桥,其公路引桥也是双曲拱结构。
有意思的是,打开百度,输入“双曲拱”后页面呈现的皆为“双曲拱桥”,关乎双曲拱结构的房屋建筑则无只言片语。
双曲拱结构是我国建筑史上的华美乐章。1973年,上海科教电影厂制成《双曲拱桥》专题片,1978年邮电部还发行双曲拱桥特种邮票。
是否可以这样认为,随着科技进步,当下双曲拱结构的房屋及其建造已然消失。
再是屋面为榫卯砖构筑的穹顶。
榫卯结构起源于距今约7000年前的河姆渡时代。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它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榫卯结构在我国建筑史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用一颗铁钉,仅靠榫卯工艺,便可做到扣合严密、间不容发、天衣无缝,民间有“榫卯万年牢”之谓。
文明因历史而弥香。
被称为大穹顶、小穹顶的合肥柴油机车间厂房,如今已然修旧更新为合肥当代美术馆,其建筑艺术、建筑美学闪烁着惊艳世界的中国之美。
这是城市的温度
这是诗与远方的画卷
岁月如歌,岁月常新。
岗楼、车间、大烟囱、斑驳的墙体;涂鸦墙、雕塑、艺术装置。
70多岁的合柴老员工阮先生推着轮椅,96岁的合柴老员工朱先生端坐其中,指指点点、走走停停。
“每天来、天天看,看不够啊!”老人的脸上满是笑容。
秋日的阳光,别有风情。抬眼望去,拍婚纱照的准新人、嬉耍的幼童、喁喁私语的恋人、休闲的老少爷们、拍照的少男少女、推着婴儿车的小两口……
这里,没有大声的喧哗,没有乱丢的纸屑,甚至没有人抽烟。秋阳下,人们是那样的怡然,那样的祥和,那样的惬意,笑意满满的脸上写着幸福。
其实,世上所谓美丽的风景,常常是指能留在记忆中的那一片风景。
合肥家电故事馆是园区8个展馆中人气最旺的展馆。
漫步家电故事馆,宛如一条回眸昨天,引领今天,追梦明天的景观长廊。
久违了的美菱冰箱、荣事达洗衣机、万燕VCD等老款家电,让人们走进那多个全国第一、世界第一的荣光。
录音机、胶木唱片,108台电视组成的偌大电视墙,播放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影视作品。
一个个承载记忆的老物件、一件件彰显芯屏器合的新产品,以兼具燃点和泪点的家电故事,激发着市民的爱国热情与家国情怀,也回响着美丽合肥铿锵前行的步伐。
窗外,原大礼堂,如今的平民剧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红色经典影片,在这里全天候放映,观众免费入场。
排队,是合柴1972的一道风景。
合柴时光展厅。
立足于游览空间的舒适感,合柴时光展厅采用均衡进出,控制人流量的办法,以优化展厅内的环境。于是,时光展厅入口便有了等待参观、秩序井然排列的队伍。
这不,11月1日起,每逢周六、周日,合柴时光展厅参观实施网上预约,以纾解观众排队之困。
这是还原的上个世纪50年代合肥老火车站场景区。
站台、站房、轨道、售票室。一声长鸣,绿皮车厢吐着浓浓蒸汽的火车缓缓驶进“合肥站”。等着体验乘坐火车的游客,排着长长的队伍。不过,乘客大都是小朋友。
让人感动,给人以启迪的是这样的情景。
草坪上,围坐着三五成群静物写生的孩子。大烟囱、圆堡、水塔、雕塑和艺术装置,在孩子们的笔下,虽然稚嫩倒也像模像样有点意思。
这是“家电之城娓娓道来”板块专为小朋友设置的体验区。
一字排开的小椅子、小工作台。台上摆着台灯、收音机、线路板和电烙铁。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坐在椅子上模拟修理收音机。工作台不多,家长带着孩子排队等候。
一位家长摸着小朋友的头说,爷爷当年在工厂就是这样工作的。另一位家长笑着说,当年我们到工厂学工也是这模样。
也许,孩子画板上那涂鸦般的写生;也许,孩子在工作台上不经意间的体验,将是孩子人生事业的起点。
孩子是冉冉升起的太阳,孩子是明天的希望。在手机控的当下,能为孩子们营造这样的文化空间,创意如此的工场环境,这次第,怎一个感动了得。
这是城市的温度,这是诗与远方的画卷。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生态与文化建筑与艺术
2019合肥当代艺术季是合柴1972的文化赋新。
合肥当代艺术季涵盖大型艺术装置展、青年艺术博览会、公共艺术展、Videoart录像艺术展、安徽籍当代艺术家群展以及室外的大地公共艺术展等。
长达3个月,这是合肥迄今为时最长的文化艺术活动。
园区集中展示的45件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和雕塑,出自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彰显了目前国内装置艺术的前沿水准。其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品质之高,书写了合肥同类展会之最。
装置艺术始于上世纪60年代,也称为“环境艺术”。
装置艺术是当代中国现代前卫艺术中重要的艺术形式。
室内,这是穿越千年的隔空对话
大型艺术装置展坐落在穹顶车间。前卫的国内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展陈于雕刻着时代印记的高大厂房,有着“老瓶装新酒”之美妙,有着穿越时空的震撼。徜徉其间,目不暇接。
户外,这是蓝天白云下的“大地公共艺术”。
坡地、水岸、老建筑、如茵的大草坪,融入美轮美奂的《天极》、《蚊子》、《人之初》、《生产线》《同一首歌》等装置艺术作品。建筑与艺术,生态与文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彰显了装置艺术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提升和景观提升。
漫步其间,驻足于一个个写实、抽象、夸张的公共艺术作品,真的让你脑洞大开,想象力极大释放,玩乐细胞空前激活。
能在合肥观赏到装置艺术、影像艺术,尤其是出自国内大家之手的高水平公共艺术作品,真的让人肃然起敬。
青年艺术博览会,将目光对焦当下最具有潜力、创造力和关注度较高的青年艺术家,成为一场属于当下新生力量的博览会。
安徽籍当代艺术家群展的展馆是原食堂。参展的都是安徽本土比较活跃的艺术家。
部分围墙局部的原创艺术墙绘、原创趣味雕塑和公共艺术作品,蝶变为拍照的好去处。
时光展厅,原高墙上的铁丝网,依其自然形态做成长数十米、直径约30厘米的环状,再饰以缤纷的鲜花,悬于约1.3米左右的高处。孰料,这个看似不经意的装置,竟然引得少男少女将头伸进环状铁丝里拍照。人多时还你推我让,很是文明。
“有了文化、创意的植入,一条鱼也就有了别样的价值。”耳畔油然想起一位哲人所云。
致敬合柴1972的决策者
致敬所有托举合柴1972的人们
10月25日,2019包河国际摄影周在合肥开启。
合柴1972是摄影周的展区之一,这是合柴1972开园后首个大型文化艺术活动。
摄影周期间,合柴1972合肥当代美术馆,展出国内外及安徽、合肥本土260多位摄影师的1700多幅摄影作品,其中不乏国际大师级的摄影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摄影周期间,先后有12场论坛、讲座、学术交流、摄影作品讲解、摄影讲座在合柴1972举办。
《致那些即将消失的老相机——许戈良古董相机收藏展》、“安徽首届摄影器材嘉年华”在合柴1972亮相。
10月2日,摇滚版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响彻合柴1972夜空。
美好的祝愿,抑或有趣的先知先觉?
这是来自朋友圈的几段话。
—— 安徽终于有了这么一个让艺术可以接近生活的端口,一个各种艺术展会及交流的平台。
——重塑了城市空间,为热爱、从事艺术事业的各界人士构建一处艺术交流的互动平台,让所有人都能够享受艺术、走进艺术。
——保留在地文化,变成居民的交流体验中心,文创项目的孵化中心。
合柴1972,镌刻着合肥市以人民为中心的大情怀,文化建设的大格局,城市发展的大视野。
合柴1972修旧更新,浸润着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关心。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多次深入现场调研,析问题、出思路、明方向。比如,合肥家电故事馆的创意。又如,平民剧场的溯源与建议。
合柴1972,得益于包河区委区政府多方位的支持,相关部门的协力配合与支持。比如,园区入口金寨路沿线的建筑,属地街道率先拆除,为园区外部区容整治给予有力的时间支持。
用心、用情、用功,是滨湖集团一路前行的座右铭。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
数字显示,启动区开放总面积87023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约2.6万平方米,草坪面积约33000平方米。
时间以分计算。施工现场高峰时627人、晚上200多人。
每天23点的调度会,一夜无眠是常态。
立于合柴1972启动区如期开园,滨湖集团整合公司团队力量,设计、招商、企划、工程、物业各板块,凝心聚力、各司其职,协同合作。
为了不影响工作面的施工,园区及入园道路沥青摊铺时间只得安排在21点以后进行。此时已是9月30日了。
21点至次日凌晨6点,总长1241米,宽20米左右的路面沥青摊铺,一气呵成。
老厂房空气污染严重,施工环境恶劣。于是,木耳便成了中午快餐的“百搭”。员工们说,木耳有清肺功能。
吃不好、睡不好,但要干得好!两个月,有效减肥12公斤。一位工程负责人言之幽默。
利用旧围墙打造的时光展厅是一期唯一的新建展馆,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施工周期不到20天。前期设计、旧物清理、二次加工、互动装置等,两个月的工作量只用了不到一周,布展不到72小时。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如果说,罍街是滨湖集团品牌多元化发展的里程碑,那么,合柴1972则是滨湖集团迈向文化产业的新起点,产业模式多元发展的奠基礼。
小荷才露尖尖角。
滨湖集团认为,立足打造合肥文创新地标,甫一开园的合柴1972仅仅是向着目标前行的序曲,征途上还充满挑战。唯有初心如磐,朝乾夕惕、夙兴夜寐,接续奋进。
新闻推荐
这几天,对于花岗镇产城融合示范区的群众来说是个喜庆的日子,当地又有一千多户为产城融合发展做贡献的群众欢喜抽签,拿到...
肥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肥西县这个家。